1958年,在英國任教的紐西蘭籍經濟學家菲律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國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的統計資料後,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係的曲線,在以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增長率的坐標系中,畫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就是最初的菲律普斯曲線。
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隨後便把菲律普斯曲線改造為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並把它作為新古典綜合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以解釋通貨膨脹。
菲律普斯曲線被修正後,迅速成為西方巨觀經濟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在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種“替換關係”,即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一定的失業率的減少,或者,用後者的增加來減少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