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民鄉一帶,中華民國時期,先後隸屬龍江縣第三區和第二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杜爾門沁鄉保,1938年4月改隸哈拉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隸屬哈拉台區,1948年改隸第二區。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定華民鄉。1958年6月,併入廣厚鄉,同年9月改稱廣厚人民公社。1960年將原華民地區從廣厚公社劃出成立華民公社。1984年5月,改為華民鄉。
華民鄉全境地處平原區,地勢低洼易澇。全鄉總面積2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7萬畝,草原面積7萬畝。為治理內澇修築長堤60公里,已治理內澇面積近4萬畝。鄉辦工業有鑄鐵、制磚、草柳編織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1350萬元。
文教衛生
齊烏公路橫貫境內,鄉村公路網路體系建
設健全,交通運輸業迅猛發展,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25%,程控電話入戶率85%,移動通訊網路覆蓋率達到100%,寬頻入戶150戶。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住房磚瓦化率64%,部分村民到龍江和富區購買了商品樓,冬季搬到樓房裡居住,民眾用於醫療保健、娛樂文化、通訊等消費支出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加了幾十倍。全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協調發展。幾年來,對教育投資260多萬元,新建成了愛民村教學樓,東治安村教學樓,東大黑國小校,改選復民村、莫呼村、罕頭村、永勝村、華民中學危房校舍。衛生醫療完善了以鄉衛生院為核心,輻射各村衛生所的醫療服務體系,村民看病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計畫生育始終保持4‰的增長率,全張十星級文明戶4200戶。
華民鄉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和其它產業為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辣椒種植可謂“一枝獨秀”,成為全鄉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致富農民
辣椒種植在華民鄉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起初主要是由兩個村小面積庭院種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辣椒種植逐步從庭院種植向大田大面積種植轉變,湧現出了許多種植能手。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競爭力,華民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並於2001年成立了“紫豐辣椒協會”。協會成立後,進一步規範了辣椒產業的發展,做到了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服務,統一市場行銷,形成了良好的產銷鏈,辣椒種植也由單一品種發展為益都紅、平頂紅、韓國紅等十多個品種,產品遠銷到韓、日、港、澳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