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傳

出自於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主要介紹了漢末魏初時名士華歆的生平。

原文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士大夫、士族)無不遊行(遊逛)市里。歆為吏,休沐(洗臉)出府,則歸家闔(關閉)門。議論持平(議事論人秉持公正),終不毀傷(詆毀中傷)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見過歆。時王芬與豪傑謀廢靈帝。芬陰(暗中)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伊尹)、霍(霍光)之所難。芬性疏(粗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拱從歆言而止。後芬果敗,洪乃服。

……東至徐州,詔即拜歆豫章太守,以(因)為政清靜不煩(煩擾百姓),吏民感(感激)而愛(愛戴)之。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後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穩固),使仆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白白)留仆,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標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因而)所受遂多。念(考慮)腳踏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yù)為尚書令。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zuò,即登基稱帝),改為司徒。歆素清貧,祿賜以振(通“賑”,賑濟)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dàn,一石米)之儲。公卿嘗並賜沒入生口(沒收入官的女奴),唯歆出而嫁之。……

黃國中,詔公卿舉(推薦)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用)安車征(徵召)之。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戶,並前千三百戶,轉拜太尉。歆稱病乞退,讓位於寧。帝不許。……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駕臨)許昌。歆上疏曰:“……臣誠願陛下先留心於治道(治理國家),以征伐為後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勝利)之功。如聞今年征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基礎),民以衣食為本(根本)。使中國(中原)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背井離鄉)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挑釁),可坐而待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操勞)於前世,猶不克(能夠)平,朕豈敢自多(自贊),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認為)不一探取(攻取),無由(理由)自弊(損壞),是以(因此)觀兵以(來)窺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是)前事之鑑,朕敬(恭敬地)不忘所戒(勸誡)”。時秋大雨,詔真引軍還。

太和五年,歆薨,謚曰敬侯。

譯文

華歆字子魚,是平原高唐人。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士族們沒有不在大街遊逛的。華歆做小吏,每天都洗完臉出家門,(公事完畢)就回家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秉持公正,始終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很有名氣,自認為遠見卓識超過了華歆。當時王芬與豪傑商議要廢除漢靈帝,王芬暗中邀請華歆、陶丘洪一起商議,陶丘洪想要參與,華歆阻止他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韜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會禍及宗族。您千萬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華歆的勸告沒有去。之後王芬果然失敗了,陶丘洪才服氣了華歆。……

向東到了徐州,皇帝下詔任命華歆為豫章太守。因為他處理政務清靜而不煩擾百姓,官吏百姓很感激並擁戴他。孫策攻占了江東,華歆知道孫策善於用兵,於是整理衣冠歡迎他的到來。孫策認為華歆是有才德的人,用上賓之禮對待他。後來孫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上書皇帝徵調華歆。孫權想不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您(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和曹公交好,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假如我能替將軍效勞,難道不是更好嗎?今天您白白留下我,這是養一個無用之人,這不是將軍最好的辦法。”孫權高興了,於是送他入京。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來送別他,贈送了數百金的錢物。華歆對送來的東西都不拒絕,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到了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都擺出來,對各位送行者說:“我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的心意,因而收受的錢財就很多了。想到我這次是獨自一人遠行,將因為懷藏壁玉而成為罪過(被殺的理由),希望賓朋好友替我想考慮考慮。”眾人於是只好留下原來贈予的金錢,並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華歆到京師後,被封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再代替荀彧做了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時,上表奏清皇帝任命華歆為軍師。魏國建立後,做了御史大夫。曹丕擔任魏王時,拜華歆為相國,封為安樂鄉侯。等到曹丕代漢稱帝,就改任司徒。華歆歷來很清廉,奉祿以及皇帝的賞賜都拿來賑濟施捨給親戚熟人,家中沒有一石米的儲糧。朝中大臣曾經蒙朝廷一起賞賜了罰沒為奴的女子,只有華歆送出去將她們嫁人。……

黃初年間,皇帝下詔大臣們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專車徵召。魏明帝即位,進官封華歆為博平侯,增加采邑五百戶,與之前的封賞累計為一千三百戶,改任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要將職位讓給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

魏明帝太和年間,派遣曹真從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向東親臨許昌(鼓舞士氣)。華歆上書說:“……我誠心希望陛下把精力集中在治國之道上,而把討伐作為將來之事。況且千里運送糧草,不能獲得用兵的好處;而越過天險深入敵後,也沒有單單獲勝的功勞。聽說今年徵兵差夫這件事情,就大大損失了農業蠶桑業。治理國家的人把老百姓作為基業,老百姓把穿衣吃飯作為根本。如果中原沒有缺衣乏食的憂患,百姓沒有離鄉背井的想法,那么這就是天下特別幸運的事。至於蜀國吳國二賊的騷擾,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等待時機。……”魏明帝派人告訴華歆說:“您深入考慮國家的大政方針,我很是讚賞。賊依憑著山川的險阻,祖父、父親曾在生前操勞,還不能夠平定。我哪敢自我稱讚,認為自己一定能踏平他們呢。各位將軍認為不把二賊一個個消滅,他們沒有理由自行滅亡,所以我才檢閱軍隊以窺察時機(準備出兵)。如果時機不到,周武王也曾休兵罷戰,這就是前事的借鑑。我非常謹恭地不忘您的勸誡。”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下令曹真帶兵回來。

太和五年,華歆亡故,朝廷追贈諡號為敬侯。

華歆簡介

華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今山東德州禹城)。[1]漢末魏初時名士,曹魏重臣。

漢靈帝時華歆被舉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後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孫策破劉繇後,華歆舉豫章降,被奉為上賓。官渡之戰時,被征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又代荀彧為尚書令。曹操討孫權,以華歆為軍師。後為魏王國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華歆相國,封安樂鄉侯。曹丕代漢建魏,改御史大夫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鍾繇為太尉,晉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謚敬侯。

華歆有文集三十卷,今佚失,其餘見《全三國文》。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覆亡之後,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