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漳州華安有一仙字潭,那兒的崖壁石刻,被民間傳為神仙的筆跡,稱“仙字”、“仙書”、“仙篆”,地名遂為“仙字潭”。 “字”“畫”之爭“干戈”不息仙字潭古石刻鐫刻在堅硬的石頭上,深刻達五六厘米。 可另有一些人卻認為,石刻反映的是處於奴隸社會時期古越人慶賀收成、祭祀祖先的場面。

漳州華安有一仙字潭,那兒的崖壁石刻,被民間傳為神仙的筆跡,稱“仙字”、“仙書”、“仙篆”,地名遂為“仙字潭”。
那些似字非字、似畫非畫的“圖字元號”,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專家學者前往考究。
1957年8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經實地調查後做了全面介紹。石刻現存50多個符號,似字似畫,形狀奇特,大者長74厘米、寬35厘米;小者長15厘米、寬9厘米,分布範圍約200平方米。
關於仙字潭古石刻,清《漳州府志》、《龍溪縣誌》等書均有記載。1915年,嶺南大學黃仲琴教授到此考察後,撰寫《汰溪古文》一文,始啟“仙字潭”科學研究之門。
“字”“畫”之爭“干戈”不息
仙字潭古石刻鐫刻在堅硬的石頭上,深刻達五六厘米。據分析,從仙字潭石刻的製作方法上看,並非金屬製作,而是用堅硬的石器磨刻,其上限未嘗不可提到新石器時代,又可以佐證當時還沒有進入青銅器時代。如果對照具有金屬器具鑿痕的武夷山懸棺時間距今3000年,可以推定為更早。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華安石刻是古代岩畫,全部圖像分為五組:有的表現殺戮俘虜後舉行的祭祀活動,有的描述激烈的戰鬥場面以及征戰勝利後的狂歡。整體是對商周時期福建南部越人部落間某次較大規模戰爭全過程的實況記載。可另有一些人卻認為,石刻反映的是處於奴隸社會時期古越人慶賀收成、祭祀祖先的場面。同樣的畫面,卻能讀出差別迥異的解釋,也可以謂仙字潭之神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