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從此進入學者的視線,中國考古學界由此開始有目的、有計畫地探索夏文化。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還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發現了眾多二里頭文化遺址,迄今為止已有300餘處。前不久結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力推動了夏文化問題的研究,偃師商城的始建被確認為是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標,二里頭遺址應為夏王朝的一處都邑、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最早的宮殿群
據介紹,我國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已經持續了40多年,從該遺蹟中先後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道路網、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和最早的車轍痕跡等。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二里頭遺址的中心區道路網縱橫交錯,宮城方正規矩,建築基址群都是按中軸線規劃,這些表明該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它的布局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許多形制仍為後世沿用,堪稱“華夏第一王都”。
除了完善的都城規劃制度,豐富的出土文物,也讓考古工作者們為之震驚。據了解,在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墓葬,有數百座之多,隨葬品十分豐富。與墓葬同時發現的還有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在這些遺址中清理出的青銅爵、青銅斝形制古樸莊重,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用合范法鑄造的青銅容器,標誌著我國青銅器鑄造進入了新紀元。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但真正有文獻支持的“信史”,卻始於公元前841年。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只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其具體在位的年代都沒有記載,這種“有世無年”的狀況,一直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憾。而二里頭遺址發現,讓中華文明史更加的完善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