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研究
2002年11月30日,甘谷縣三和園賓館四樓會議室專家雲集。受天水市人民政府委託,天水市科技局召開“華夏第一縣——甘谷軟科學研究成果鑑定發布會”,對甘谷縣科技局承擔,牛勃等同志擔綱的軟科學研究課題 《華夏第一縣與甘谷縣文化定位研究》進行評審鑑定。
評審鑑定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述實任主任委員,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日輝,中國管理科學院聘任教授、理事長李萬泰任副主任委員。包括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陸慶夫在內的十餘位教授、學者、專家和中共天水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參加了評審鑑定,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科技報》、《中華工商時報》、甘肅電視台等十餘家媒體記者到會報導。
評審鑑定會先由課題承擔人牛勃向評審委員會作主要觀點陳述,然後回答委員質詢,兩項議程完畢後,進行評審鑑定。
通過認真評審鑑定,最後形成鑑定結果向與會媒體通報發布。
天水市科技局與二00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在甘谷縣召開軟科學研究成果評審鑑定會,邀請省內外有關專家及部門領導組成鑑定委員會,對甘谷縣科技局二00一年度承擔的市列軟科學研究課題《華縣第一縣與甘谷縣文化定位研究》進行了會議評審鑑定。與會專家認真審閱了研究報告,聽取了課題組的匯報,經現場質詢和認真評議後,一致認為:
一、該項目的選項、立項本身就具有敢為人先的創新性,對於甘谷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價值。該項目研究目的性明確,針對性強,占有材料比較全面、翔實,研究路線正確,分析規範,論證嚴謹。
二、“華縣第一縣”的命題及結論,論證比較充分,從歷史、現在、未來的結合而言,其結論可以成立。
三、甘谷縣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以古為今用和與時俱進的態度,打“華夏第一縣”文化牌,樹甘谷形象的思路和建議,具有決策參考價值和操作性。
該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同意通過評審鑑定。
建議課題組按照專家意見在文化與經濟結合方面,對研究報告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天水市委副書記杜松奇在通過評審鑑定後感慨地說:“甘谷縣通過挖掘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提出華夏第一縣的口號,而且經過推敲論證,得到專家教授的認可。這個課題體現了甘谷今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個活動敢為人先,富於創造。要點石成今,古為今用,借歷史名片,作現實文章,推陳出新,再創輝煌。進一步挖掘我們甘谷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把縣上的名牌或者名片做得更大,更響亮,更加璀璨奪目。要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華夏第一縣,重視華縣第一縣在民眾中普及,將精神變物質,推動甘谷文化旅遊以及各方面建設的快速發展。”
甘谷何以成為華夏第一縣,該研究成果為何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響呢?簡單點說,該研究為甘谷爭得了一塊外宣的黃金品牌——華夏第一縣,換言之,甘谷是中華縣制肇始之地,是建縣最早的地方,是華夏第一縣。
《史記·秦本紀》:“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關於設縣的明確記載,記載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隴山征服邽、冀二族後,分別以族名在該地首次設立縣制。二縣的設定,不僅是秦的首創,也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次,同樣也是縣始於秦,始於冀說所依據的每一手和惟一明確的材料。考察秦國歷史,自武公(秦武公)設縣先河以來,厲公曾“縣頻陽”,孝公亦“聚小邑為三十一縣”,證明秦設縣具有悠久的歷史。
縣的出現標誌著新的行政區劃的開始,儘管此時的縣還僅僅是個雛形,但它畢竟標誌著一種新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的誕生,這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作為以軍事為特徵的秦國,一開始就隸屬於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後來,秦把這一制度推廣到全國,使之延續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整個封建社會。
《華夏第一縣與甘谷縣文化定位研究》 順利通過鑑定評審,不僅廓清了關於縣制起源的迷霧,解決了郡縣制研究的一大懸疑,更為甘谷贏得了“華夏第一縣”這個黃金品牌,這是學術研究的勝利,更是甘穀人民至為寶貴的榮譽。
慶祝大會
千年古冀,歲月如歌。金秋8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冀城廣場內花團錦簇,彩旗飄揚,呈現出盛大節日的喜慶、祥和景象。8月19日,甘谷縣在冀城廣場隆重舉行以“展示建縣輝煌史,開創甘谷新紀元”為主題的建縣2700年慶祝大會 ,這是甘穀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對於回顧甘谷2700年的奮鬥歷程、弘揚優秀地域文化、激發全縣人民的創業熱情、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出席慶祝大會的省市領導有: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多明,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張景輝,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程有清,山西省原副省長彭致圭,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王世文,總裝核研所專家組組長王奎祿,天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柴金祥,天水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楊維俊,甘肅省軍區原副政委楊耀春,甘肅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臣剛,甘肅省軍區政治部原主任石新貴,陝西省軍區參謀長移友學,甘肅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張緒勝,甘肅省科技廳廳長李文卿,慶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付振偉,北車集團扶貧辦主任王勇,天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蕭菡、謝簡平、王子生,天水市政府副市長溫利平,天水市政協副主席王欽錫、安志宏、楊發元、白曉玲,禮縣、通渭縣區和天水各縣區負責人等。
出席慶祝大會的縣上領導有:甘谷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馬化麟、馬炳仁、劉元映,甘谷縣政協原主席潘志強、李宏基、張志文、李愛菊,甘谷縣委書記賈忠慧,甘谷縣委副書記、縣長申君明,甘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衡彬,甘谷縣政協主席王璽卿等。
慶祝大會由中共甘谷縣委副書記、縣長申君明主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多明宣布慶祝大會開幕,省政協副主席張景輝,甘谷籍在外人士代表山西省原副省長彭致圭,中共天水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楊維俊分別作了重要講話,中共甘谷縣委書記賈忠慧同志致辭,少先隊員代表為縣慶活動獻詞。
張景輝代表省上向慶祝大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63萬甘穀人民表示真誠地祝福!他說,甘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向為隴東南文化重鎮。千百年來,這裡繁榮富庶,人才輩出,是孔門七十二賢人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等名人先賢的故里。甘谷是唐蕃古道上的商旅重鎮,是承啟中原政治和歷史文化向西部邊緣地帶輻射的重要之地。新中國的成立,為甘谷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改革開放,為甘谷加快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近年來,甘谷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搶抓機遇,勵精圖治,創造了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輝煌業績,正在將一個昔日貧窮落後的隴東小鎮建設成為新興的現代化城市。今日的甘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安康,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鮮明提出了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宏偉目標,開啟了甘肅未來發展的新征程。希望甘谷縣的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建設關天--經濟區的大好機遇,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立足縣情,發揮優勢,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做出積極的努力。
彭致圭代表廣大甘谷籍在外人士對慶典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近年來,家鄉發展快、項目多、變化大,我們有幸目睹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富民強縣的生動實踐;參與支持過家鄉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的爭取實施;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的巨大變化,特別是隨著縣城西區的綜合開發建設、中國供銷甘肅東部(甘谷)物流園區的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即將全面實現,使家鄉的發展邁上了轉型跨越的快車道。寄望家鄉發展,共建美好家園,是每位甘谷兒女的共同心愿,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衷心祝願家鄉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勵精圖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回報家鄉,竭盡所能與父老鄉親一道,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甘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楊維俊代表市四大組織向大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甘谷縣四大組織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幹部民眾,搶抓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深入實施“強工、重農、活商、興教”四大戰略,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變化很大,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希望甘谷縣委、縣政府以這次縣慶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甘谷的目標,加快發展以設施蔬菜為重點的現代農業、以各類園區和骨幹企業為主的縣域工業、以物流集散為主的商貿經濟,全力打造“千年冀縣”特色文化旅遊品牌,千方百計改善城鄉基礎設施,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努力把甘谷建設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縣、西部特色農產品大縣、全省教育強縣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實力較強的三級城市。
賈忠慧在致辭代表縣四大組織向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蒞臨盛會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向全縣63萬父老鄉親表示親切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他說,在長期的實踐和創新中,勤勞智慧的甘穀人民鍛造了“崇文尚武、明禮重義、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甘谷精神,為我們共建幸福美好家園提供了無比強大的精神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全縣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富民強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華夏第一縣,是一張歷史名片;建縣2700年,是甘谷承前啟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續寫輝煌篇章的新起點;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強農、重工、活商、興教”四大戰略,按照“以商興城、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全面發展”的思路,全面加快“一城三園四基地”建設,竭力打造全省教育強縣、西部特色農產品大縣、全國歷史文化名縣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實力較強的現代化三級城市,讓全縣人民過上更加殷實、更加祥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少先隊員代表在獻詞中以稚嫩的童聲回顧悠久歷史,謳歌輝煌成就,抒發創業豪情,凝聚發展合力,表達對甘谷美好明天的衷心祝願。
寶鼎揭幕
2012年8月19日,在全縣人民滿懷豪情,慶祝建縣2700年之際,甘谷縣在縣行政綜合大樓前隆重舉行“華夏第一縣寶鼎”揭幕儀式,祈福甘谷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多明,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張景輝,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程有清,山西省原副省長彭致圭,天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柴金祥,天水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楊維俊等省市領導共同為寶鼎揭幕。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現在,“鼎”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意義。
“華夏第一縣寶鼎”被置於縣行政綜合大樓門前。寶鼎底座前有天水籍全國著名學者、書法家霍松林題寫的“華夏第一縣寶鼎”等字。底座後刻有寶鼎銘文,銘文說: 甘谷乃是隴上之重鎮,絲路之要衝。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冀戎,初縣之”。冀即今之甘谷,乃中華縣制之始。迄於今,2700年矣。天嘉殊榮,壯我河山,史衍余香,恩澤冀里。縣慶之際,縣政府集民智,順民意,主千古之殊榮,瞻鵬程之無疆。鑄鼑以慶,以記其盛,以惠永久,以祈永昌。
提供實證
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距甘谷縣城25公里的磐安鎮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的文物
2015年12月15日,記者從天水市文物考古部門獲悉,最早的秦文化遺址——天水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掘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車馬坑和大量實物資料,把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西周時期,確認了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2700多年前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郡縣制起源有重要意義。
早期考古發現
天水甘谷縣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谷縣盤安鎮毛家坪村,東距縣城25公里,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與今河道相距0.5公里。遺址東西約五六百米,南北約1000米,面積約五六十萬平方米。遺址分溝東和溝西兩部分,溝西的北部及西部為居址區,大部分被村莊疊壓,溝西的南部和溝東部分主要為墓區。
1982年、198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北大考古學系兩次發掘了毛家坪遺址,在遺址溝西已發掘灰坑37個、房基4處、土墓32座、鬲棺葬12組。從採集和發掘出的連襠鬲、分襠鬲及彩陶器和盆、缽、罐等大量遺物看出,其文化遺存主要有三種:即以彩陶為特徵的石嶺下類型遺存,出土陶器有盆、缽、罐、尖底瓶、器蓋等;以繩紋灰陶為代表的秦文化“A組遺存”,出土陶器有鬲、盆、豆、罐、甑、瓮等;以夾砂紅褐陶為突出特徵的與秦文化並存而又不屬同一系統的“B組遺存”(西戎文化遺存),遺物有分襠袋足鬲和雙耳罐,年代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時期。
毛家坪A組秦文化遺存共發現了各類器物1200多件(片),其中陶器1100多件(片)、玉石器86件、銅器9件(片)、鐵鐮1把、骨器18件。石器以石圭居多。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由於發掘的西周墓均為西首向、屈肢葬,這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西首向,關中地區的東周秦墓的傳統葬式相同。墓中發現的銅器和鐵器,說明秦人在入居古冀不久就有了金屬加工業。鐵鐮的發現,是秦人較早掌握鐵器鑄造技術的標誌。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把秦文化的編年猛然推進到西周時期,開闢了考古學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在學術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
近年考古發現
2012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毛家坪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從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面積約60萬平方米,墓葬數量近千座。經挖掘共清理春秋、戰國時期大小墓葬199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骨器等各類大小件文物1000餘件,其中出土青銅容器51件,出土短劍、戈、矛等青銅兵器11件。發掘車馬坑4座。其中,最高級別的一座出土駕車3輛,駕馬10匹,系貴族出行車輛。發掘大型墓葬兩座,其中一座為級別較高的貴族墓葬。
車馬坑中戰車的發現,再現了2000多年前秦人出征時的威武雄姿,是甘谷縣毛家坪遺址2012年考古發掘取得的新成果之一。從考古現場看,車的車廂、車輪、車轅、車軛等構件都保存得比較完整,駕車兩匹駿馬的骨架也清晰可見,兩馬中間,還擺放著一件長約3米的長矛。據考古專家推斷,根據出土車馬的特點並結契約一區域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這一戰車的時間約為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至2600年。
最早縣治遺址
據介紹,中國設縣制度始於春秋時期,當時一些諸侯國開始在新兼併的領土設縣,秦國是最早設縣的諸侯國之一。最初的縣類似邊防重鎮,後來逐漸成為地方行政組織。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將郡縣制推行全國,使這一政治制度延續至今。
2012年的勘探發掘確定了遺址的範圍和規模,遺址面積不少於60萬平方米,遺址的墓葬總數可能近千座。如此規模的遺址在甘谷縣境內是絕無僅有的,再考慮到其地理位置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毛家坪遺址應可以與古文獻記載的某處歷史名城或縣邑對應,也就是甘谷縣秦時為冀縣。
《史記》記載,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戰勝後設立了冀縣,這是秦國最早設立的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之一。據文獻記載,冀縣就在現在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的甘谷縣一帶,當地民間也有“華夏第一縣”的說法。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說:“經過近3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基本上可以確定其為古冀縣縣治所在。該遺址位於“天水—禮縣”古代交通要道上,為秦人北上東進的戰略要地, 是渭河上游甘谷一帶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周代遺址。結合《水經注》等文獻記載,此地正是當年秦武公設冀縣的位置所在。同時,遺址的繁榮期和發掘到的高等級貴族墓及車馬坑等情況,均與歷史上的冀縣相吻合。”
目前,毛家坪遺址挖掘工作基本結束,進入文物修復、資料整理、考古報告撰寫階段,並對車馬坑墓葬進行了保護性回填。天水市及甘谷縣正積極配合早期秦文化考古隊分步驟進行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家坪遺址公園申報工作。
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或將 秦文化 的編年推進到 西周 時期,在學術史上有標桿意義。同時為2700年前設縣的“華夏第一縣”—— 冀縣 的確認提供了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