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菩薩蠻·衷箏一弄湘江曲》
【年代】北宋
【作者】晏幾道
【體裁】詞
作品原文
菩薩蠻
衷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詠箏女的小令。 首句點出彈奏的樂器和曲調。秦箏音色沉鬱,長於哀調慢聲,故稱“哀箏”。古代傳說,舜之二妃投湘江而死,成為湘江女神;“湘江曲”,即指以這一悲劇故事為題材的樂曲。其調哀怨。哀箏奏哀曲,預示彈奏一定很協調。次句寫箏聲之美。果然不錯,箏之聲,聲聲都像湘江里的碧波蕩漾一般。意思是說,聲聲都音韻飽滿,起伏有致。音樂本屬聽覺感受,這裡訴諸視覺,用“湘波綠”寫美,使其形色可睹。歇拍二句寫箏女彈奏之妙。“纖指”,標明箏女。“十三弦”,唐宋時教坊所用之箏均為十三弦。箏弦本無情,但它通過箏女“纖指”的撥弄,卻能夠緩緩地將女神的幽愁暗恨傳出。在這裡,聲即情,情即聲,聲情交融。這樣的彈奏的確妙絕。
下片寫箏女彈奏之入神。
封建社會的樂伎大都有一本辛酸史。因此,當這位箏女彈奏這充滿悽苦之情的“湘江曲”時,不知不覺就進入角色了。“當筵秋水慢”,“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秋水“慢”,形容凝神。這句是說,面對著喧騰的酒筵,她如入無人之境,完全沉浸在“湘江曲”的音樂意境之中了。在這裡,箏女即神女,人即神,神亦人,人神合一。“玉柱斜飛雁”,“玉柱”,支弦枕木的美稱:“斜飛雁”,比喻排列的弦柱。這是語帶雙關,明寫弦柱排列在箏面上象雁行一樣,暗寫箏女彈奏指法嫻熟,姿勢優美。言此時箏女屏息凝神,往返撥弄箏弦,宛如長空中奮翮遠翔的雁陣一般。比喻形象而貼切。“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斷腸”,照應首句“湘江曲”,說明她確實進入了境界。“春山眉黛”,指秀眉;後面著一“低”字,寫她進入境界後的形態。寥寥五字,將箏女此時悲不自勝的心境和盤托出。在這裡,形即神,神亦形,形神莫辨。
這首詞寫箏女當筵彈奏,有聲、有情,見形、見神,使人有側身聞奏之感。在表現手法上,長於以實寫虛,如用“湘波綠”寫箏聲之美,用“眉黛低”狀“斷腸”之情。這些均顯示了作者過人的技巧。
作者簡介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幼子。曾任潁昌府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一生仕途失意,晚年家道中落。能文善詞,與其父齊名,時稱“二晏”。詞風近其父。其詞多寫四時景物、男女愛情,受五代艷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善於寫景抒情,語言和婉濃麗、精雕細琢,情感深沉、真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較之其父,更工於言情,詞風較為沉鬱悲涼,為後世喜工麗詞語的文人所激賞。有《小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