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菩薩蠻· 六軍閱罷犒飲兵將官
中軍玉帳①旌旗繞,吳鉤②錦帶明霜曉③。快馬去追風,弓聲驚塞④鴻。
分兵⑤閒細柳,金字⑥回飛奏⑦。犒飲上恩濃,燕然⑧思勒功⑨。
注釋譯文
①玉帳:極寫中軍帳之莊重
②吳鉤:泛稱精良之兵器
③霜曉:標誌時間是深秋清晨
④塞:點明邊防前線
⑤分兵:指六軍閱罷,分散駐防
⑥金字:本指碑銘文字,這裡指皇帝所書的文字(即犒飲大軍的聖旨)
⑦回飛奏:是皇帝聖旨,犒軍完畢,馬上寫謝恩表章飛報朝庭
⑧燕然:指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內蒙境內
⑨勒功:即勒石記功
作品鑑賞
上片,極寫邊防部隊的軍容整飭,將士英武,展現出一幅兵強馬壯,秋肅軍威的雄偉畫面。起勢二句突出軍帳的威儀和裝備的精良,顯示出邊防部隊的強大聲勢。中軍帳外,旌旗迎風招展,劍戟帶霜閃亮,兵將官之精神面貌可想而知。接下來二句抓住“快馬追風”、“弓聲驚鴻”的特寫鏡頭,讚揚邊防戰士的騎藝高超,箭術精湛,進一步顯示出治軍有方,訓練有素,能守能攻的雄厚實力。這四句雖與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嬰,吳鈞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稼軒詞“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語意相似,但又獨具特色。在這深秋破曉,遠守邊塞的將士,不畏風寒,馳馬彎弓,勤於王事,一聲令下,勇往直前,其勢可以追風,其聲足以驚鴻。將士們的英武驍猛、指揮者的高超藝術自在不言之中了。
下片,概寫犒飲將士,回奏軍情,反映出士氣鼓舞、思報國恩的振奮心情。首句“分兵閒細柳”照應“中軍玉帳旌旗繞”,承寫上片“六軍閱罷”,引出“犒飲兵將官”以盡題意。暗用“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史記》:西漢名將周亞夫帥軍防邊,駐紮細柳,漢文帝親自前往慰勞將士,至細柳營“不得驅馳”,只好“按轡徐行”、“以軍禮見”)。說明這是一支軍紀嚴明,神聖不可侵犯的部隊。用典貼切,蘊含有致。尤其“閒”字用得極妙,看似尋常最奇崛。“閒”可作“閒靜”解,亦可作“閒暇”解。邊防部隊的任務是“防邊”,是“備戰”,而不是“作戰”,備而不戰,似乎閒而無用,但是,有備無患,實則備有不閒。邊防力量強大,敵人不敢侵犯,保境安民,自然閒靜。平時加強訓練,將士講武習兵,厲兵秣馬,則又不閒。所以,閒於不閒,不閒始閒,正如周亞夫駐軍細柳,匈奴不敢侵犯,文帝亦遵軍禮,這就是閒而不閒,不閒而閒。作者“六軍閱罷,犒飲兵將官”之際,著一“閒”字,則是對這支邊防部隊的最好評價。詞人巧妙地把下片的靜與上片的動作對比映襯,為下文寫犒飲作鋪墊。
“回飛”二字連鎖而出,“回”是“金字”下達後的行動反響,承上啟下;“飛”字極言回報朝廷之速。一種感恩戴德之情溢於言衷。
“犒飲上恩濃,燕然思勒功。”上句說皇上御賜犒飲六軍,恩重如山。下句說全軍將士深感皇恩,決心為國立功。據《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和元年,大將竇憲追北單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還”。作者藉此激勵將士,確平是“言簡意賅”,用極少的文字,表達了很豐富的內容。
全詞寫景而不敘事,狀物而不寫人,卻又令人感到事在景中,人在物後。通過景物的描寫顯示事件的過程和人物的活動,同時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有記敘,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而且融會貫通,使人物相生,情景相融,敘議相合,渾然一體,自然協調,充分表現了勤於國事,忠於職守,肩負起保衛祖國任務這一主題和愛國精神。所以,有人評論其詞“似東坡暮年之作”。正因如此,在高手如林的宋代詞壇上,他才有一席地位。
作者簡介
王安中(1075~1134)宋代詩人。字履道,號初寮,中山曲陽(今屬河北)人。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中進士,在宦海沉浮多年,曾官至翰林學士、尚書右丞,晚年被貶流寓廣西數年。擅長作詩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對偶,又名“四六文”),在當時頗受推崇,後世紀曉嵐亦稱他為“南北宋間佳手”。他名留青史,多賴於此。年青時曾跟隨蘇軾學習,文辭出眾。著有《初竂集》、《初竂詞》等,在當時很受推崇,人們評價他“以文辭自顯,號為傑出”。詩文多已失傳,今存作品以詞為主。《全宋詞》中收錄他的詞作4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