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耕
多數蔬菜作物根系分布淺,與雜草的競爭力弱;根系呼吸需氧量高,要求土壤疏鬆,有較好的透氣性。如土壤空氣中O2的濃度降到10%以下,番茄的生育就顯著惡化;豆類蔬菜由於根瘤菌屬好氣性細菌,對土壤的透氣性要求更高。這就決定了中耕的必要性。中耕的次數、深淺因蔬菜種類、土壤狀況和季節而異。對於根系再生能力較弱的蔬菜(如辣椒、芋等),生長中、後期不宜中耕。暴雨前亦應停止中耕,否則會加劇水土流失,加重雨害。灌溉或降雨以後中耕,有利水分蒸發,提高土溫。果菜定植後如遇早春地溫偏低,土壤偏濕,一般多行深中耕,以創造松、暖的土壤條件,促進生根發棵,提早結果;乾旱季節則行淺中耕以防旱保墒,降低地溫,保護根系。
培土
通常結合中耕進行。對茄子、辣椒等株型較大的蔬菜進行培土,可增強抗風能力,防止倒伏。在降水集中季節,蔬菜根系常因水土流失而裸露土表;雨過天晴及時培土護根,可避免曝曬傷根引起死亡。冬季對露地的植株如甘藍、蘿蔔等進行培土,可預防凍害。對易生不定根的蔬菜如番茄、南瓜、冬瓜等,培土可以擴大根群,增強吸收能力。對於薯芋類蔬菜如芋、馬鈴薯、生薑等,培土可降低地溫,創造黑暗環境,利於地下莖(球莖、塊莖或根莖)的發育。培土也是使某些蔬菜作物的器官軟化,提高其食用品質的重要措施(見軟化栽培)。
灌溉
蔬菜食用器官一般含水分90%以上,這是食用時柔嫩多汁的重要原因。但蔬菜根部的吸水能力都較弱,如黃瓜根的吸水力為4個大氣壓,胡蘿蔔和甘藍為6~8個大氣壓,番茄為8~10個大氣壓,僅相當於多數植物平均值(15個大氣壓)的27~67%。因此,土壤水分不足不僅會影響蔬菜的出苗,還會導致產量下降,品質變劣。一般是出苗期必須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種子吸水萌動和發芽;幼苗期耗水雖不多,但因葉片的角質層和根系尚不發達,對缺水敏感,乾旱時要注意輕澆勤澆;移植栽培的蔬菜,定植前數日進行控水煉苗,可增進抗旱力;定植時澆水則有利恢復生長(還苗);旺盛生長期由於植株漸大,耗水增多,供水要相應增加;產品形成期耗水最多,缺水對產量和品質影響最明顯,要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但對收穫後要進行貯藏的產品,則收穫前應適當控水,以減少產品含水量,提高貯藏性。
蔬菜灌溉技術有地面畦灌、溝灌、穴澆、噴灌等。對需水量大,耐澇力強的蔬菜,包括芋、蕹菜等,可行漫灌。
排水
排水有利於保持土壤的透氣性,因此,無論濕潤地區或半濕潤地區,都是菜園管理上的一項重要作業。中國長江以南以深溝高畦為主要形式的明溝排水法,由於投資少、簡便易行而得到普遍採用。從20世紀60年代起,高畦栽培已從江南向華北迅速推廣。綜合性的排水措施包括:疏通河道;在汛期易倒灌的地區建設排澇泵站和控水閘,必要時進行強制排水;雨季監測內河水位,必要時採取預降措施;菜田普遍築成高畦和短畦,使小溝、大溝、河流連成一體等。70年代以來,有些國家發展了暗排(暗管排水)技術和井排技術,中國也開始採用。
施肥
由於蔬菜生產的高度集約化,施肥受到特別重視。施肥方法因蔬菜種類和需肥特性而異:①速生型蔬菜,包括生長期較短的綠葉菜,由於栽種密集,根系分布淺,植株生長快,對土壤速效養分要求較高。施肥以追肥和速效氮為主。②先形成同化器官(葉片)然後形成產品器官的蔬菜,包括薯芋類、根菜類和白菜類等,進入產品器官形成旺期以後,莖、葉生長漸趨停止。其中,以澱粉為主要貯藏物質的蔬菜,宜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早施追肥,重施鉀肥。對於以含氮有機物為主要貯藏物質的蔬菜,則宜在施用基肥的基礎上,勤施氮肥,促進發棵,在葉球(或花球)開始形成時施重肥。③同化器官與產品器官同時發育的蔬菜,包括茄果類、瓜類、豆類等,進入開花結果期後,莖葉生長並不停止,而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為了保證植株發棵與結果協調進行,宜多施基肥,勤施追肥,氮磷鉀配合。施肥的種類、數量和時期根據植株長相診斷或營養診斷決定。
地面覆蓋
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和提高地溫的重要方法。中國傳統的地面覆蓋,多以藁稈以至砂石(見砂田)等為覆蓋材料。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塑膠薄膜覆蓋得到發展,除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外,兼能防止養分流失和改善株間光照狀況。用特種地膜進行覆蓋還有滅草、避蚜等功能。日本是套用這項技術較早的國家,歐洲國家於60年代開始套用,中國自70年代後期起推廣也極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