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食用菌制種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菌絲徒長現象,具體表現為培養料表面生長過旺,形成一層粗壯菌束網並且在培養料表面形成菌被。菌種出現菌絲徒長與培養料的營養。菌種的特性和環境條件有光。
(1)培養料營養過剩
營養過剩是指培養料中含氮量偏高。食用菌菌種制種時經常會用到麩皮、米糠、蛋白腖、酵母膏、尿素、生長素等氮素營養物質。菌絲生長階段對氮素的營養需求量偏高,但是,實際調研中,我發現,有一些菇農總片面的認為培養料中營養物質越多越好,總喜歡在拌料時加入過量的營養物質,致使麩皮或尿素等氮素物質營養過多就會造成碳氮比例失調,從而導致菌絲徒長。所以要根據所栽培品種的特點,來選擇適宜的培養料配方。
(2)培養管理不當
如養菌室溫度偏高。多數食用菌菌絲的生長溫度為5-33℃。除草菇外,大多數的食用菌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一般在20-30℃。培養溫度的不同,對菌絲體的生長速度和健壯程度都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說,在一定範圍內,隨著培養溫度的升高,菌絲的生長速度會逐漸加快,菌絲生長最快的溫度就是菌絲生長最合適的溫度,但是並不是菌絲健壯生長的溫度。實際生產中,我們為了培育健壯的菌絲常常將養菌室溫度調至比菌絲最快生長溫度低2-3℃。如果養菌室溫度偏高,則菌絲徒長,但菌絲會稀疏無力,不健壯。此外,通風不良、空氣濕度過大也會引起菌絲徒長。所以,要求我們在制種過程中要加強管理,加強通風,適當降溫降濕,以抑制菌絲的徒長現象。
防治措施
雙孢磨菇菌絲徒長的防治
蘑菇床面菌絲冒出土層,形成濃密的菌絲叢,俗稱“冒菌絲”。菌絲長生過旺,冒出土層,密集成片,形成一種細密的、不透水的菌絲體。嚴重時可在床面密結成塊,稱為“菌被”,若不及時處理,會影響子實體的形成。此症狀是由於濕度過高,通風不良,播種期偏早,播種後溫度較長時間處於20-25度造成的。 防治方法:使用的原種、栽培種不能有結菌皮的現象。出菇菌絲徒長後,菇蕾未形成時,可用刀耙破“菌皮”。
草菇栽培中菌絲徒長的防治
在發菌階段,料面形成大量白色絨毛狀氣生菌絲為菌絲徒長現象。菌絲徒長後,不能及時轉入生殖生長,現蕾推遲,成菇少,產量低。多見於通氣不良的情況,料床內溫度高、濕度大、二氧化碳濃度高,刺激了菌絲徒長。
預防方法:料面覆蓋塑膠膜,一般2~3d後根據菌絲生長情況,白天應定期揭膜,以適當通氣和降溫、降濕,促使草菇菌絲往料內生長。
袋栽香菇菌絲徒長的防治
袋栽香菇筒表面,不斷長出濃密白色絨毛狀菌絲,有的長後倒伏,倒伏了又長,菌皮逐漸變厚,有的甚至不倒伏,轉色不能進行,這就是香菇“菌絲徒長”現象。
1.菌絲徒長的危害。①消耗浪費養分。②菌皮層層加厚,使菌絲體正常的呼吸受到抑制,堅韌的菌皮還會妨礙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和生長。
2.發生原因。①香菇房的設定不妥,如窗戶太少,室內光線太暗。②培養料含水量高或空氣濕度大。③通氣太少,特別是當菌絲開始濃白要加大通氣量時卻缺少通氣。④掀動薄膜太輕,或掀動薄膜時間太短,或配料中加入玉米粉之類的營養物太多等。
3.防治妙招。出菇期間,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子實體生長的環境條件。當香菇的菌絲濃白、已達2厘米仍不倒伏,並出現參差不齊的菌絲時,掀開薄膜通氣一至數天,直至栽培袋及四周不粘手時再蓋上。第二天不必掀動,讓料面水汽迫使菌絲倒伏而轉色。仍不倒伏時,可再掀開薄膜,打開門和窗,待料面乾燥後,用排筆刷一下,驚擾表面菌絲,迫使倒伏轉色。或者晾乾後用5%石灰澄清水噴一遍,晾一晾,蓋好薄膜,即可倒伏轉色。
病因與防治
病害症狀
有些食用菌,如雙孢蘑菇、香菇、平菇、金針菇等常出現菌絲徒長現象,表現為菌絲持續生長,密集成團,結成菌塊或組成白色菌皮,難以形成子實體。
主要原因
一是環境因素:由於栽培管理不當,如出菇室高溫,通風不良,CO2濃度過高等均不利於子實體分化,引起菌絲徒長;
二是營養因素:培養料中含氮量偏高,菌絲進行大量營養生長,不能扭結出菇。
三是種性因素:製作菌種時如用的母種屬氣生型菌絲,轉管過程中又盡挑選些生長旺盛的氣生菌絲,移接到腐熟過度,含水重達60%以上的培養料上,培養溫度偏高(22℃以上)時,菌絲體就往往密布與瓶口上部,甚至結成塊狀。用了這種菌種就容易發生冒菌絲現象。
防治方法
一是科學設計配方,使基料在營養全面的基礎上達到均衡,尤其是不宜過多添加某種無機氮或有機氮。並及時劃破或挑去菌皮,多噴水並加大通風以促進原基形成。培養基配比要合理,防止氮營養過剩。最佳化制種、選種。
二是培養料不應過熟、過濕;栽培過程中要加強管理,加強菇棚通風,降低CO2濃度,適當降溫降濕,以抑制菌絲生長,促進子實體形成;
三是根據生產品種調控適宜的培養條件,尤其是注意調控通氣和空氣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