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莫萊森出生於美國東北的康乃狄克州的首府哈特福德,他小時候是個健康的孩子。9歲那年(也有一說是7歲),亨利被一輛腳踏車撞傷頭部,並昏迷數分鐘。但是否因此而導致了日後的癲癇,卻並不清楚,因為在他的親戚中,曾有三人罹患此病。
過了16歲生日,癲癇愈加嚴重,莫萊森不得不停學數年,直到21歲才高中畢業。之後他去一家汽車廠當裝配工,可後來也因為頻繁發病,最終只能辭職。
27歲時,亨利還是個清瘦而英俊的年輕人,可是他的正常生活已經徹底被癲癇毀掉:他經常眩暈、昏厥,大劑量的抗癲癇藥對他也已失效。當地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威廉•斯科維爾決定在這個年輕人腦中進行一項實驗性的手術,這次手術導致他患上遺忘症。
2008年12月2日,82歲的莫萊森由於呼吸衰竭,在康乃狄克州溫莎·洛克斯市的療養院中離開了人世。
2009年,莫萊森去世一年後,他的大腦被切成2401片70微米厚的樣品,繼續供科研所用。
2014年,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剖檢,並成功構建了一個三維虛擬模型。
腦部手術
斯科維爾醫生設計了一套較為嚴格的操作程式,仔細記載每次手術切除的大腦部位——他相信,在大腦中對一個叫做“內側顳葉”的區域進行選擇性切除,療效最好。
1953年的秋天,斯科維爾醫生在亨利大腦左右兩邊的內側顳葉部位,分別摘除了長為八厘米的腦組織。
記憶喪失
手術後的亨利,癲癇大為好轉,但卻患上了順行性遺忘症,無法形成新的記憶,幾分鐘前的談話,他轉頭就忘了;同時他在回憶過去的長期記憶時也存在困難,這種狀況被稱為部分逆行性遺忘。然而,莫萊森的大腦中仍然保留一些早期記憶,譬如他知道自己的父親來自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西波達西斯市,知道自己的母親來自愛爾蘭,知道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盤事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並能記起上世紀40年代的一些生活經歷。
依賴1953年以前的記憶,他能夠做一些簡單的譬如看電視、做飯等日常事務。不過,他的智力並未受到影響,並且終其一生,這位“最著名的健忘症患者”自願成為被研究的對象。
幫助破解記憶奧秘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莫萊森配合科學家接受了數百次大腦研究實驗,最後終於幫助科學家了解了大腦記憶的許多奧秘。在莫萊森接受手術時,許多研究者認為,記憶是存儲在整個大腦中的。但莫萊森首次提供了證據表明,記憶功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局限在海馬體和周圍解剖組織中的。而他仍然具有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這也說明,程式性記憶應該是與海馬體以外的腦區有關。
1962年,科學家通過對莫萊森進行大量測試後才發現,人的大腦中至少有兩個系統用來儲存新的記憶,一個是“陳述性記憶系統”,專門記憶姓名、臉龐和新經驗等;另一個是“運動認知系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人多年沒騎腳踏車後,仍然還會騎腳踏車。
1984年至1993年間對莫萊森大腦進行的掃描,更詳細地揭示了手術中有哪些大腦組織被切除,但掃描結果的解析度並不足以準確顯示腦損傷的邊界,只有剖檢才能明確手術對其大腦損傷的嚴重程度。
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雅克波·安內塞和同事對莫萊森的大腦進行了切片處理,並拍攝了每一份樣品的圖片。現在,他們利用這些圖片,創建了一個詳細的三維數字模型,任何其他實驗室都可以通過虛擬解剖,來回顧莫萊森的手術過程,研究到底哪些部位遭到了切除。
對莫萊森大腦的詳細圖解表明,其大腦兩側的海馬體都有很大一部分被保留了下來。但是,他的內嗅皮質被切除,而內嗅皮質充當著信息流入和流出海馬體的“網關”,手術可能導致了這些區域的功能部分失靈。
此外,莫萊森也無法報告自己的內在狀態——他感覺不到疼痛,也不知道自己是餓還是渴。剖檢對此作出了解釋:他的杏仁核幾乎完全被切除,現在已知杏仁核是負責調節情緒和內在感受的。該研究小組還新發現,莫萊森的額葉也受到了損傷。
後續研究
莫萊森去世數年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剖檢,並成功構建了一個三維虛擬模型,可以預想,未來幾年中,腦科學領域可望由此獲得更深入的認知。
卓越貢獻者
麻省理工神經系統科學專家蘇珊·娜科金(SuzanneCorkin)在《永遠的現在時態》一書中揭示了亨利對科學的歷史性貢獻。娜科金寫道,“我把我的作品獻給連續55年的行為科學的豐富數據,獻給我們將從他被解剖的大腦中的發現。”她在1980年之後就成為了莫萊森的主要研究員和“唯一看守人”。雅克波·安內塞說,莫萊森可能是神經科學史上被研究得最多的人,這些切片及數字圖像讓他在去世之後仍然能夠繼續為神經科學作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史蒂文·夏平(StevenShapin)也在《紐約客(NewYorker)》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來紀念這位為科學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男人。他在文中表達,雖然莫萊森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給神經科HM留下了疑惑和更多未知的探索領域,但它同時也賦予了科學家觀察大腦運轉以及儲存記憶的新視角。夏平寫道,“莫萊森給了科學家描繪大腦結構中認知功能的全新路徑。這將讓科學家細分人腦記憶以及定位其特有的編碼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