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納科

馬里奧·德爾·莫納科出生於1915,去世於1982年,是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生平簡介:
馬里奧·德爾·莫納科(Monaco Mario Dal,1915-1982年),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出生於佛羅倫斯。由於他的母親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莫納科在年幼時就對許多歌劇選曲耳熟能詳,並夢想也能成為歌唱家。懷著這樣的抱負,他在全家移居皮薩羅後,進入了當地的音樂學院學習。13歲時,他在蒙達爾佛參加了大型合唱的演出,並擔任獨唱。1935年,20歲的莫納科在義大利著名歌劇指揮家賽拉芬的建議下,參加了一次聲樂比賽。他在80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由此加入了羅馬歌劇院的一個歌唱培訓班。天賦甚高也自視甚高的莫納科拒絕接受任何一位教師的指導,他選擇自己作為自己的聲樂教師,依仗天資和悟性,憑藉著名歌唱家的唱片,進行發聲和歌唱技能的訓練。1939年,“自學成才”的莫納科在皮薩羅的吉利劇院正式登台,以《鄉村騎士》中的男高音圖里杜,征服了觀眾,躋身於義大利有影響的歌唱家的行列。此後,莫納科在1941-946年間先後主演了《蝴蝶夫人》中的平克爾頓、《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魯道夫、《阿依達》中的拉達梅斯等,進一步展現了他的強勁歌風,確立了男高音歌唱家中的霸主地位。1946年,莫納科在倫敦的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演出。當地輿論界認為,在莫納科的身上體現了戲劇男高音的全部風采,他能夠蓋過樂隊的歌喉所產生的音量之大,除了卡魯索之外,是沒有先例的。但也有人認為,莫納科的聲音控制技巧不夠成熟,過於刺耳。此後,莫納科連續4年在義大利各地及南美洲、埃及、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地演出。50-60年代,莫納科進入了歌唱生涯的高峰期。從1950年起,莫納科受聘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成為其常任演員。他是繼卡魯索時代的男高音三巨頭後最偉大的男高音歌唱家,並和斯苔芳諾並列,被稱為這一時期的男高音“雙巨頭”。1950年,莫納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科隆劇院,首次演唱了《奧賽羅》。莫納科雄獅咆哮般的聲音,不僅震撼了觀眾,甚至使同台的女高音倍感恐懼,仿佛他真得變成了要扼死妻子的奧賽羅。以後成為世界偉大男高音歌唱家的多明戈慨嘆:“莫納科嗓音的威力實在罕見,他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奧賽羅”。莫納科一生共演出了427場《奧賽羅》,這一歷史記錄至今無人打破。1952年起,莫納科又演唱了《命運之力》。莫納科“黃金小號”般的嗓音,以及對作品的理解和對情感的運用,與這部被威爾第自認為“生動有力、氣勢磅礴”的作品完全吻合。在這一時期,莫納科作為最有實力和最具影響的歌唱家,與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泰巴爾迪、卡拉斯等有過良好的合作。特別是莫納科和卡拉斯,他們不僅在舞台上是搭檔,而且都十分高傲,除了卡魯索等極個別的歌唱家外,他們並不把誰放在眼裡。這就使得莫納科和卡拉斯又成為輿論界批評的“合作夥伴”。
莫納科憑藉強烈戲劇性的演技與歌喉,成為20世紀中期最著名的戲劇男高音。在他的詮釋下,無論是奧賽羅或是《鄉村騎士》的圖裡杜,都仿佛成為活生生的悲劇人物。莫納科的歌唱以雄獅般的無比威力而著稱,是典型的“重量級”男高音,他的歌聲應當歸於“狂暴派”。在嗓音的先天條件上,他與卡魯索相近,給人以卡魯索復活的感覺。與吉里相比,莫納科認為,吉里的聲音像小提琴,而他自己則是一把小號。但與卡魯索和吉里不同的是,他的歌唱既不如前者深刻,也不如後者抒情。莫納科的歌唱風格十分適合威爾第的作品。事實上,莫納科一生中演唱最多、成就最大的也正是威爾第的歌劇。莫納科鏗鏘有力、如雷貫耳的聲音,與威爾第具有強烈戲劇性的創作風格和充滿陽剛之氣的人物形象極其吻合。在威爾第歌劇中,所有令男高音歌唱家既躍躍欲試又望而卻步的高難技巧的唱段,莫納科都逐一征服過,其中包括極其高難的《游吟武士》中的《柴堆上火焰熊熊》和《阿依達》中的《聖潔的阿依達》。但顯而易見的是,莫納科的聲音衝勁有餘,溫情不足,缺乏對作品的精細處理。
在五六十年代的鼎盛時期里,莫納科錄製了一系列唱片,其中包括一張有17首威爾第歌劇詠嘆調的精選唱片。從1954年最早的一首錄音,到1969年最後的一次錄音,莫納科的聲音始終保持了巨大的威力,絲毫沒有衰退的跡象。即使是在70年代,莫納科演唱的《丑角》,仍讓帕瓦羅蒂和多明戈驚嘆不已。
莫納科退休後從事聲樂教育工作,最著名的學生便是華格納男高音霍夫曼。莫納科於1982年10月16日在義大利的家鄉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