莙薘菜蛇眼病

發病因素(1)種植密度大、株間鬱閉、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5)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溫暖、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主要概況

報檢植物:莙薘菜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莙薘菜黑腳病
中文名稱:莙薘菜黑腳病
中文別名:莙薘菜蛇眼病
英文名稱:Swiss chard Phoma heart rot .
病原中文名稱:甜菜莖點霉
病原拉丁學名:Phoma betae Frank.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腔孢綱、球殼孢目、球殼孢科、莖點霉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莙薘菜
危害部位:幼苗莖基部、根、葉片、莖
傳播因子:種子、病殘體、土壤、風雨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葉片染病初生褐色小斑,後擴大成黃褐色圓形小斑和大斑,小的直徑2~3mm,大的1~50px,斑上具同心輪紋和小黑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該病斑如蛇眼狀,故,該病又稱“莙薘菜蛇眼病”。染病從根頭向下腐爛,致根部變黑,表面呈乾燥雲紋狀,後現出灰黑色小粒點,排列不規則。

形態特徵

Phoma betae Frank.稱甜菜莖點霉,屬真菌界、半知菌類、腔孢綱、球殼孢目、球殼孢科、莖點霉屬真菌。有性態為Pleospora betae(Bert.)Nevodovsky.稱甜菜格孢腔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色,初埋生在表皮下,內含很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後從頂端孔口逸出,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形或橢圓形,大小4~6×3~4?m。在自然情況下或在培養基上均能產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圓形,無色,具厚壁。

生理特性

病菌生育適溫27℃左右,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和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3~25℃,最高33~35℃,最低2~4℃,適宜相對濕度95%~100%,適宜pH6.5~7。該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個月,種子上的病菌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年。1℃經2~12小時處理,僅有個別孢子萌發,0℃處理2小時.或1℃處理24小時,孢子不能萌發,38℃經50分鐘,孢子不萌發。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或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上越冬,翌年先侵入幼苗形成黑腳;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逸出分生孢子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進行再侵染,開始侵染老葉,收穫後侵入根部形成黑腐病,收穫時切去頂葉過低或沿葉柄基部割斷,造成的傷口是病菌侵入重要途徑,引起貯藏期發病或造成爛窖。
苗期田間幼苗黑腳病發生適溫19℃,土壤乾燥易發病,此外施肥不當,生長衰弱,土壤偏鹼等發病重;成株期濕度大易發生蛇眼病;貯藏期窖溫高於4℃發病重。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間鬱閉、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5)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溫暖、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6)長期連陰雨或連續三天大雨或暴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或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重病地區播種後用藥土覆蓋。
(4)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6)發病時及時清除病株,並帶出田外集中燒毀或深埋,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二、物理防治:
用52℃溫水浸種60分鐘後播種。
三、化學防治:
(1)種子消毒:
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2)發病初期噴灑:
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
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