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委會
主 編 王禮恆
副主編 包為民 李鋒
編 委 馬暉揚 毛國良 王晉軍 鄧小剛
石磊 伍貽兆 劉文科 佘振蘇
吳國庭 張涵信 李家春 李素循
楊武兵 沈清 周恆 尚慶
俞鴻儒 施岳定 徐睿 高正紅
符松 童秉綱 樊菁
序言
尊敬的莊逢甘院士離我們而去已經一年了。一年中,他生前的親朋好友、同事學生,一直思念著他。值此他離去一周年之際,我們編輯出版了這本《莊逢甘院士紀念文集》,以表達對他深切的緬懷與崇敬之情。
莊逢甘院士,大家都習慣稱他為莊總。他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我國航天空氣動力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曾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高級技術顧問;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第三、四、五屆副主席,中國空氣動力研究會第一、二、三屆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五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亞洲計算流體力學學會主席;曾榮獲全國科學技術進步獎、航天獎、何梁何利基金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章和證書,以及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航空航天工業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莊總1925年2月出生在江蘇常州,1942年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畢業後,赴重慶進入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學習,194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1947年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學位,師從國際著名流體力學專家李普曼教授,並得到同校錢學森教授的指導。1950年,他獲得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受聘擔任學院研究學者。新中國成立給了莊總極大的振奮和鼓舞,1950年8月,他受新中國的感召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獲得的職位和優裕的工作、生活條件,滿懷振興中華的宏圖大願,回到祖國,年僅25歲的他受聘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副教授。一年後,由知名學者周培源、錢偉長推薦,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任副研究員兼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53年6月,陳賡大將點名調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空軍工程系主任教員、教授。兩年後,錢學森先生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不久他到哈軍工參觀,一到學校便要求見加州理工學院的校友莊逢甘、羅時鈞,別後五年重逢,彼此十分興奮。很快,根據錢老的建議,在1956年10月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最早組建的十個研究室中的第七室是空氣動力研究室,年僅31歲的莊總由錢老點名擔任該室的技術負責人。從此,他在錢老的直接領導下走上了我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創與發展的道路。
空氣動力學是航天發展的“先行軍”。莊總遵循理論分析與數值計算、風洞模擬試驗、飛行試驗三者相互驗證、補充完善、服務工程的技術路線。在理論研究領域,莊總發揮了他在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特長,組織開展了氣動力、氣動熱、氣動控制及飛行力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飛向太平洋的工程中他很好地解決了高超聲速再入氣動與燒蝕防熱等問題;在載人航天起步階段,他提出了十大關鍵氣動技術問題,組織了全國大協作,從空氣動力學和氣動防熱等方面為飛船、火箭研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同時,他還關注未來飛行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
計算流體力學是現代流體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莊總指出計算流體力學作為一種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工程技術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他十分重視並組織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早在1978年他就組織召開了全國計算空氣動力學會議,並在1986年主持了第一次在中國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流體動力學數值方法會議。特別是在1985年底他倡導和主持了北京計算流體力學討論會,分別由國內知名學者主持、學術機構承辦,不間斷舉行直到如今。在這些學術交流與研討會中,莊總與世界有關國家及港台的同行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推動了我國計算流體力學的發展,確定了我國在此領域的重要地位。
在風洞建設與試驗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起,莊總主持了航天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基地的建設。從1957年開始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在北京西南郊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風洞研究試驗基地,建起了從低速到高超聲速的風洞多座,並從18位大學生開始發展為1000多人的空氣動力研究所。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他在錢老的領導下與著名的科學家郭永懷等人一起,較快地在四川建成了我國第二個也是亞洲最大的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基地。兩個基地的建設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試驗體系,奠定了我國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發展的基礎,對我國飛機、飛彈、火箭、衛星、飛船等各種飛行器的研究、設計和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莊總還十分重視飛行試驗數據的分析研究工作,通過對理論分析、數值計算以及風洞試驗數據的分析比對,使計算體系更趨完善,從而更具普遍的套用價值。
莊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他積極提攜後人,在科技人員中樹起了豐碑。不僅是他淵博的學識、嚴謹的作風為大家所欽佩,而且他平易近人、和藹的態度也深深打動了年輕人。他對學生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途徑的選擇、具體難點的攻關都給予潛心的指導,並積極推薦學生去國外深造。如今,莊總的學生都陸續走上了重要的技術崗位,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他還關心青少年的成長,熱心於科普工作,主編了《太空的召喚》和《航天大世界》等科普圖書。
莊總始終關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從戰略高度提出重要的建議,多次主持重點型號立項、轉階段評審及型號重大故障的審查;積極推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關注前沿學科的發展與研究。離去前,他已是85歲高齡,但仍堅持正常上下班,參加有關活動,直到臨終前,莊總仍對前去看望他的領導、同事、學生表示對黨的感謝,希望大家繼續奮鬥。
莊總的一生是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奮力拚搏、成就卓著的一生,也是光明磊落、謙虛謹慎、廉潔奉公、顧全大局的一生。他是中國航天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紀念莊總離我們而去一周年的時候,我們將為中國航天的發展更加努力奮鬥!
王禮恆
2011年9月
目錄
序
專文
為國效力 一代師表——李 鋒IX
莊逢甘與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XIII
思想篇
莊逢甘學術思想的發展及對航天事業的貢獻——毛國良 石磊3
憶計算分所幾件事——張涵信16
莊逢甘院士引導我為國防科研服務——吳承康19
懷念和學習我們的好班長莊先生——周 恆21
錢學森技術科學思想的傑出踐行者——童秉綱23
永難忘卻的記憶——崔爾傑26
為我國空氣動力學發展貢獻一生——黃志澄30
成就篇
風雨人生 絢麗輝煌—— 趙夢熊43
路是這樣走過來的——李素循 紀楚群 艾邦成53
學者·師者·長者——陳河梧56
緬懷莊逢甘院士對我國風洞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朱孝業 賈英勝 趙之平 孫勇堂 施岳定59
莊總與我國的再入飛行器——王國雄 安復興 劉連元 曾慶湘66
統領各路人才 攻克飛船氣動難關——吳國庭68
心繫載人航天 情牽氣動未來——方 方70
我國的旋渦分離流研究和莊逢甘先生——鄧學鎣74
熱防護技術領域的開拓者——艾邦成 俞繼軍 姜貴慶78
莊逢甘先生對我國遙感事業的重大貢獻——胡如忠83
莊逢甘先生與計算流體力學在中國的發展——傅德薰 馬延文95
回憶莊逢甘在兩個氣動試驗基地建設中的二三事——杜建國99
莊總在我國再入模擬研究中功不可沒——侯 鹹101
風骨篇
斯人已渺 風骨猶存——莊逢源107
莊總的風範——李素循112
懷念好友莊逢甘先生——羅時鈞 張正科118
莊逢甘先生的家族淵源和故鄉情懷——莊小虎122
記憶深處的良師益友莊逢甘先生——張文杰131
訴衷情——毛國良134
留得美譽永流芳—— 關世義135
緬懷莊逢甘先生——樊 菁136
遵循教導 傳承精神 努力作出新貢獻——伍貽兆138
莊逢甘先生的湍流情結——張兆順141
莊逢甘先生與湍流世紀難題的攻關——佘振蘇143
莊逢甘院士的教誨“工偏理”——符 松151
我認識的莊逢甘先生——姜宗林153
感受莊老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王健平156
緬懷恩師莊逢甘教授——申功炘160
以幾則故事懷念莊逢甘先生——魏慶鼎163
探路空天孜孜以求六十載——姜玉平167
科學巨匠莊逢甘與“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肖春華 金啟剛174
寬厚善良的莊逢甘院士——司徒明177
師徒分兩地 內心常戚戚——陳耀松178
莊逢甘先生的治學和育人——忻鼎定183
憶莊總——張宏顯187
莊逢甘先生與十一室——魏叔如190
莊逢甘在空氣動力研究所——徐永定194
追憶莊總——胡海清198
既關注學術大方向又關注技術細節的莊逢甘院士——楊希霓202
追憶莊總教導的點滴往事——賀德馨204
懷念無私奉獻的莊逢甘老師——鄭永藻209
懷念莊逢甘老所長——樓洪鈿211
半個世紀的引領與跟隨——張魯民215
追思莊逢甘先生——李 潛222
良師益友——高 智224
莊總與文章《複雜流場下氣動載荷的多樣性》——賈區耀230
從莊總為我題詞中得到的感悟——陳 謨232
和莊總一起工作的日子——劉子強235
莊逢甘院士的精神指引我在空氣動力學道路上奮發前行——李志輝237
敏行慎言 只為中華通天路——邢宇皓242
育人篇
莊先生與北航流體所——王晉軍 趙小虎247
盛世逢春創偉業 願灑甘霖長報國——鄧小剛251
緬懷敬愛的導師莊逢甘院士——蔡國飆255
憶莊逢甘老師點滴——袁 禮258
和莊先生一起工作的點點滴滴——袁湘江260
您是我永遠的回憶——尚 慶262
一盞明燈——楊武兵264
積極主動學習 腳踏實地做事——苗文博268
與莊老一起出國開會的日子—— 沈 清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