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菜園集鄉莊寨村 距鄉駐地1公里,南接日東高速,西臨黃河路,北與河南省濮陽縣相連。莊寨村共有156戶,678人。
發展歷史
莊寨村始建於戰國初期,初稱南華。後來道家學者莊子在南華山著書、授徒,歸隱後又卒於此、葬於此,其嫡系後裔便在該處建村,稱為莊寨至今。
文化古蹟
莊寨村古蹟眾多。莊子觀在該村北部,莊子墓緊靠莊子觀,南華山遺址緊偎莊子墓,古黃河在南華山遺址北約1公里處流過。
莊子觀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明萬曆年間重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五十五年(1790年)又有重修。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莊子觀含碑林占地10餘畝,觀前矗立的一對威嚴的石獅,活靈活現。觀內立有歷代文人名士為其贈刻的眾多石碑。莊子觀門聯為:“精著南華傳萬世,漆園真人壯千秋。”院中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大名府正堂批示的“先賢莊子例應優免差徭碑”等碑刻。大廳內懸掛的匾額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兵部尚書石星題寫的“猶龍化境”;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戶部侍郎穆文熙題寫的“漆園舊澤”;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東明知縣楊日升題寫的“自樂無為”等。大廳四壁懸掛著歷代文人名士稱頌莊子的詩詞名篇,中央為莊子塑像。舊時,莊子觀前左側有尊半拉頭的石獅。當地流傳著有關石獅的傳說。據傳,原來左側的那尊石獅會吐元寶,秘密被一位“南蠻子”發現,每年大年初一五更天都揀回一隻元寶。後來,這位“南蠻子”老了,把秘密告訴了兒子。因他兒子發財心切,起得太早,正趕上石獅向外吐元寶。石獅見被人撞上,就急忙向回咽,“小蠻子”見此情景,氣急敗壞,一刀把石獅子的頭齊刷刷劈下半拉,從此這尊石獅就再也吐不出元寶了。如今的莊子觀系東明、曹縣、菏澤、蘭考、杞縣、原陽等縣市的莊氏宗親捐資,於1988年4月重建。
1980年,菏澤地區文管部門對莊周墓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墓地坐落在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古文化遺址上。經初步鑽探,遺址東西20米,南北80米。地表1米以下即是文化層,堆積達兩米以上,並出土各種陶器殘片等標本88件。分析認為,上層1.50米土質為灰沙土,屬商周文化層,出土的標本有紅陶殘片等。下層0.50米土質為灰里粘土,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層,出土有方格紋、蘭紋、繩紋等灰里陶殘片,其中素麵磨光所占比重較大。確認該遺址當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文化之間。莊周系戰國中期人,卒後葬於此遺址之上。
莊子墓傳說
有關莊子墓的傳說很多。一說按莊子遺囑,家人把他葬在南華山前,莊子觀北面。墓地一年四季芳草萋萋,無論多旱的天氣,墓地都水淫淫的,還飄有少量油星。二說某年黃河改道,洪水暴發,堤內外一片汪洋,莊寨村民不約而同都逃到莊子墓上,洪水肆虐,一浪高過一浪,墓地不遠處的回目樓,眼睜睜被洪水淹沒,而墓地上莊氏族人卻見水漲墓漲,水落墓落,洪水始終淹不了莊子墓,人自然也安然無恙。此後,莊子墓以“浮墓”而稱奇於世間。三說莊子墓上曾能出盤子出碗,但必須有借有還,即使把盤子和碗打破,也要把碎片送回原地,等下次再借時,依然是嶄新如初。若是不講信用,有借無還,就不靈驗了。
南華山是莊子自漆園隱退後的著書處。唐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為莊子遺存下了一系列詔令。詔令稱莊子為“南華真人”,其著作為《南華真經》,更其縣名為“南華縣”。此後,南華縣名竟使用達427年之久。清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山東巡撫丁寶禎築修黃河堤防時,工程人員把堤標定在莊子墓上,莊子的第七十代孫莊立固通過周旋,將堤標北移數十米,正巧定在南華山上。時“壓山不壓墓”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從此南華山也被削高就低壓在了黃河大堤下。
據莊氏族譜記載:莊氏上自始祖莊周,下至五十八世莊全,系長門後裔,住東明縣城東北10公里莊寨;五十四世莊百萬,系二門後裔,住東明縣城東南35公里南莊寨(今屬曹縣);五十六世莊武,系三門後裔,住菏澤縣城南8公里莊寨。繼莊百萬、莊武遷出後,莊寨村又有兩支遷居外地。一支遷至河南省原陽縣南5公里,村名莊寨;另一支遷至河南省杞縣西鐵崗村。1956年,東明縣莊寨村又遷往黑龍江省湯原縣一支。1995年11月,在東明縣召開了來自北京、上海、濟南、鄭州、曲阜、開封等地專家學者計70餘人參加的“全國莊子研討會”,通過典籍、歷史資料及實地考察,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千古之謎”莊子故里即在山東省東明縣莊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