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李村鎮李村]

李村[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李村鎮李村]

現李村鎮是由原李村鎮和李莊集鎮合併而來,原李村鎮,民國初年屬菏澤縣臨河區,1932年搞實驗縣時,改區為鄉。

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李村鎮李村集行政村李村集村

地名:李村鎮

面積:110平方公里

人口:5.8萬人

村莊數目:72個

李村鎮簡介:

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5.8萬人,位於牡丹區西北部,北依黃河,是牡丹區唯一的沿黃鄉鎮。

現李村鎮是由原李村鎮和李莊集鎮合併而來,原李村鎮,民國初年屬菏澤縣臨河區,1932年搞實驗縣時,改區為鄉。1942年秋至1949年8月,屬南華縣臨河區.1949年8月南華縣撤銷後,分別歸屬菏澤縣第六區(呂陵)和第八區(李莊集),下設行鎮村。1952年春撤銷行政村,區下設鄉,境內有找李、大郭店、李村、油樓、任拐、魏樓六個鄉。1957年12月撤區並鄉,分別屬李村和高莊兩個鄉。1958年9月由李村、高莊兩個鄉合併成立了臨黃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高莊人民公社。1963年3月從高莊公社劃出45個自然村成立了李村人民公社,1983年12月17日改社建鄉時,改建為李村鎮,生產大隊改建為村民委員會。2001年3月原李村鎮和原李莊鎮整建制合併為李村鎮,歸菏澤市牡丹區所轄。

原李莊集鎮,民國初年屬菏澤縣臨河區,1942年秋至1949年8月,屬南華縣臨河區.1949年8月南華縣撤銷後建國後,為菏澤縣第八區,下設行鎮村。1957年12月撤區並鄉,分別屬李村和高莊兩個鄉。1958年9月屬由李村、高莊兩個鄉合併成立的臨黃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屬高莊人民公社。1983年12月17日改社建鄉時,由東高寨、蘭口、大劉莊、北趙莊、吳樓、王劉莊、安莊、火燒劉莊、梨園、祝塘、岳莊、朱莊、秦莊、薜莊、陳拐、張莊、王明珠、宋樓、牛莊26個自然村建為李莊集鄉,生產大隊改建為村民委員會。2000年元月,李莊集鄉改為李莊集鎮。

2001年3月,原李村鎮和原李莊集鎮整建制合併為李村鎮,歸菏澤市牡丹區所轄。

村莊地名

東李莊

耕地面積:2370畝

人口:409戶,1563人

電話:521388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原李氏於元末由山西蒲州遷居離狐舊址,因排行老二,名李二莊。1958年建生產大隊,1984年改社建鄉後,由於地勢低洼,向東西分遷形成兩個居民點,後改建兩個村民委員會,本村因地處東面,故取名為東李莊。

本村姓氏:李、楚、薛、董、武、趙、劉、馬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鎮政府以東6公里,東西、南北街各一條,村莊規劃呈四方形,北靠徐河,南接沿黃路,原為李莊集鎮駐地, 409戶,人口1563人,耕地2370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

西李莊

耕地面積: 4500畝

人口:1996人

電話:521177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據《李氏祖譜》記載,元末,李氏由山西蒲州遷居此,因排行老二,名李二氏。至清末成集市,改稱李莊集。1984年改為西李莊和東李莊村民委員會。

本村姓氏:楚、程、屠、李、田、王、趙、蘇、朱、陳、宋、崔、路、林

村基本情況:

位於沿黃路北1.5公里,防汛路2路西1公里,防汛1路兩側,438戶,1996人,耕地4500畝,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速生楊。

東高寨

耕地面積:1512畝

人口:1152人

電話:521202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高氏祖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氏從山西遷至大明府開州,明弘治末年遷此建村,為防水築寨,取名高寨。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分為兩村,該村人少稱小高寨,建國後改名東高寨。

本村姓氏:高、徐、張、程、蘇、房、喬、趙、王、崔、馬、曹、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東北15公里處,黃河大堤南側,東臨鄄城縣、北與河南隔河想望。主產小麥、玉米、大豆。

西高寨

耕地面積:1100畝

人口:998人

電話:521002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高氏祖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氏從山西遷至大明府開州,明弘治末年遷此建村,為防水築寨,取名高寨。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分為兩村,該村人多稱大高寨,建國後改名西高寨。

本村姓氏:陳、高、蔡、李、曹、王、劉、孫、吳、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東北15公里,黃河大堤南側,主產小麥、玉米。

朱樓

耕地面積: 310畝

人口:375人

電話:5210050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朱氏祖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朱氏從山西洪沿縣遷此建村,名朱莊。明成化年間改名朱樓。

本村姓氏:朱、張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東北15公里,黃河大堤南側。

王盛屯

耕地面積:1200畝

人口:1192人

電話:5210122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永樂四年(1406年),王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吉利取名王盛屯。

本村姓氏:王、鐵、趙、高、董、馬、張、岳、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東北15公里,黃河大堤南側(新村)老村約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堤北,主產小麥、玉米、大豆。

安莊

耕地面積:1626畝

人口:910人

電話521002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安氏在此建村,名安胡同,後黃河決口,村莊淹沒,重建新村,改名安莊。1961年建生產大隊,轄安莊、火燒劉兩個自然村,1984年在改社建鄉後,改為兩個村民委員會。

本村姓氏:安、魏、趙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東李莊集東北1.5公里,北近王劉莊,南靠近沿黃路,東西街兩條,村呈長方形,168戶,910人,耕地1626畝,主產小麥、大豆、玉米。

火燒劉莊

耕地面積: 950畝

人口:631人

電話:521003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村西有一寺院取名寺東劉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劉氏犯抄外逃,官府燒了村莊,後劉氏又在此重建新村,習稱火燒劉莊。

本村姓氏:劉、趙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北2公里,西臨安莊、東臨高莊鎮地界,東西、南北各兩個大街,村呈長方形,146戶,631人,耕地950畝,主產小麥、大豆、玉米、蘋果。

王劉莊

耕地面積:2134畝

人口:969人

電話:521032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後金天命年間(1616—1626年),王氏從曹州北花園耿莊遷居此地,後劉姓相繼遷來,兩姓共議村名王劉莊,1947年,南華縣臨河區曾設在該村。

本村姓氏:王、劉、韓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東李莊集東北3公里,東臨鄄城縣,東西、南北街各1條,村呈長方形,194戶,969人,耕地2134畝,多鹼窪地,主產小麥、大豆、玉米。

大劉莊

耕地面積: 2073畝

人口:785人

電話:5211000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劉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七年(1374年),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大劉莊。1961年建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居委員,轄大劉莊、北趙莊、吳樓三個自然村。

本村姓氏: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東李莊集北一公里,徐河北岸,西臨趙莊,北靠吳樓,東西街兩條,南北街一條,村規劃吳長方形,199戶,785人,耕地2073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楊木。

北趙莊

耕地面積: 523畝

人口:383人

電話:588036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趙姓由今牡丹辦事處趙樓遷此建村,名趙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屬社內重名村莊,於1982年6月經縣政府批准更為今名。

本村姓氏:趙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東李莊集北1.5公里,徐河北岸,東連大劉莊,村呈方形,東西、南北街各一條,116戶,383人,耕地523畝,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楊木。

吳樓

耕地面積: 2360畝

人口:1187人

電話:521013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吳氏族譜)記載,該村原名張樓,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吳氏由城西北潘滿店遷居此地,後張氏絕,改名吳樓。

本村姓氏:吳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東李莊集北1.5公里,南與大劉莊為鄰,東西街3條,南北街1條,村呈長方形,246戶(回族1戶),1187人,耕地263畝,多沙,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楊木。

祝塘

耕地面積:256畝

人口:167人

電話:521119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祝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村東有一寺院(塘南寺)故取名祝塘。

本村姓氏:宋、祝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北1.5公里,沿黃路東側,南靠徐河,與梨園隔河相望,村呈長方形,東西街一條,36戶,167人,主產小麥、棉花、大豆、玉米。

岳莊

耕地面積: 783畝

人口:614人

電話:521017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岳氏從河南湯陰縣遷此建村,取名岳莊。

本村姓氏:岳、楚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1公里,東臨高莊鎮地界,西臨梨園,村呈長方形,東西、南北街各一條,147戶,人口614人,耕地783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副業,多從事製做豆腐。

梨園

耕地面積:1631畝

人口:923人

電話:521266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張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張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有果園,植梨樹較多,故名梨園。1958年建生產大隊,時轄梨園、祝堂、岳莊三個自然村,1979年岳莊分出,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1994年,與祝堂、岳莊、王明珠四個自然村,合建為梨園村民委員會。

本村姓氏:張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1公里,沿黃路東側,徐河南岸,東鄰岳莊,共與祝堂司河相望,東西大街一條,村呈長方形,217戶,923人,耕地1631畝,主產小麥、水稻、大豆、玉米。

王明珠

耕地面積: 1019畝

人口:707人

電話:521169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王氏族譜)記載,明正德年間,王氏由梨園分此立村,取名大王莊,於嘉靖年間(1522—1566年)該村有一名人叫王明珠,頗有聲望,遂改村名王明珠村。

本村姓氏:王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南2公里,東臨高莊鎮馬莊村,呈長方形,東西、南北街各一條,162戶,707人,耕地1019畝,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

宋樓

耕地面積: 1312畝

人口:1063人

電話:5210034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宋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宋北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村中築一土樓,改名宋樓。

本村姓氏:宋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南2公里,南臨高莊鎮地界,西臨張莊,南靠三乾渠,村呈方形,東西街三條,213戶,人口1063人,耕地1312畝,主產小麥、水稻、玉米、棉花。

牛莊

耕地面積:560畝

人口:547人

電話:521088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牛氏由李二莊(即今李莊集)遷此建村,取名新安莊,後改為牛莊。

本村姓氏:牛、易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東南2公里,南臨高莊鎮,西臨宋樓,村呈長方形,東西街三條,152戶,547人,主產小麥、水稻、玉米、大豆。

白廟

耕地面積: 1850畝

人口:1300人

電話:5881062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村中建有白衣奶奶廟而得名。

本村姓氏:張、杜、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公里,東鄰,南臨東明縣,沿黃路北側,試白路東1公里處,305戶,1300人,耕地1850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陳莊

耕地面積:1000畝

人口:884人

電話:5880055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陳氏墓碑》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陳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陳莊。

本村姓氏:陳、張、王、曹、崔、辛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西南2公里,東近白廟,南臨東明界,試白路東側0.5公里,中原油田二號集氣站東側,270戶,884人,耕地1000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魏樓

耕地面積:3400畝

人口:1650人

電話:5880335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碑文記載,魏氏先祖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此地有樓房舊址得名。

本村姓氏:魏、李、黃、段、陳、唐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3.5公里,楊鎮路以西0.5公里,耕地3400畝,500戶1650人,建生楊800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劉李村

耕地面積: 862畝

人口:706人

電話:588999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歷兩年間,劉氏由南劉莊分此建村,以方位取後李村,1948年又以姓氏改為劉李村。

本村姓氏:劉、陳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北0.3公里,劉(氏)民(權)公路北側,178戶,706人,耕地862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速生楊。

高李村

耕地面積: 1468畝

人口:866人

電話:588058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天啟年間,劉氏由南劉莊分此建村,當時前面有個李村,東面有個後李村,故取名西後李村,後改名高李村。

本村姓氏:高、劉、李、張、胡、油

村基本情況:

鎮政府駐地西0.5公里,菏劉路西側,275戶,866人,耕地1468畝,主產小麥、玉米、水稻、棉花。

前長張

耕地面積: 1101畝

人口:672人

電話:588258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嘉清年間,張氏由白虎集遷此建村,與後張相對取名前長張。

本村姓氏:張、燕、時、周、種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1公里,劉(莊)民(權)公路北側,173戶,672人,耕地1101畝,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速生楊。

找李

耕地面積:1103畝

人口:658人

電話:588058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李氏家譜》及廟碑記載,此村原名蝦麻館,明洪武八年,李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來,留在山西的老伴找到這裡全家團聚,傳為佳話,於清嘉慶年間改為找李。

本村姓氏:李、周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東1.5公里,劉(莊)民(權)公路北側,181戶,658人,耕地1103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後長張

耕地面積: 2340畝

人口:1059人

電話:588030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相傳該村先由沙姓定住此,取名齊協村。明洪武二十年,張姓由今河南濮陽市花堤口遷此,至明永樂年間,沙姓無人,改村後長張,於嘉慶年間,又以今方位改為後長張。

本村姓氏:張、王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北1公里,西鄰劉李村,北靠七支渠,東近鈕莊,264戶,1059人,耕地2340畝,主產小麥、棉花、大豆、玉米,速生楊100畝。

潘滿店

耕地面積: 1627畝

人口:810人

電話:5880254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碑文記載,原名盤麵店。又據《劉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八年,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即為潘滿店。

本村姓氏:陳、段、盧、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2.5公里處,沿黃路北0.5公里,170戶,810人,耕地1627畝,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葡萄。

鈕莊

耕地面積:480畝

人口:228人

電話:5880207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此前早有鈕姓居住,村名鈕莊。明洪武二十年,劉氏由今河南濮陽市甘露集遷此居住,沿用原名。

本村姓氏:張、劉、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西近後張,62戶,228人,耕地480畝,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

秦莊

耕地面積:568畝

人口:410人

電話:521017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秦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秦莊。

本村姓氏:秦、孫

村基本情況:

位於沿黃路西北側,防汛路西1公里,92戶,410人,耕地568畝,主產小麥、棉花、大豆、玉米、水稻、西瓜。

陳拐

耕地面積:467畝

人口:378人

電話:5211782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後金崇德年間,陳氏十一世祖由康封店遷此建村,取名陳拐。

本村姓氏:陳、張

村基本情況:

位於沿黃路南0.3公里,防汛路西側,86戶,378人,耕地467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西瓜。

張莊

耕地面積:435畝

人口:380人

電話:521048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張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張清。清道光年間黃河決口,村莊搬遷至朱莊東南,改名張莊。

本村姓氏:張

村基本情況:

位於防汛2路東0.5公里,李莊集南2公里,南臨高莊鎮,83戶,380人,耕地435畝,主產小麥、棉花、玉米、水稻、大豆。

薛莊

耕地面積:631畝

人口:615人

電話:521065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薛莊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薛莊。

本村姓氏:朱、薛

村基本情況:

沿黃路東南0.5公里,防汛2路西1公里,148戶,615人,耕地631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水稻、西瓜。

朱莊

耕地面積: 1257畝

人口:808人

電話:521052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朱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朱莊。

本村姓氏:朱

村基本情況:

沿黃路南1公里,防汛2路西側,213戶,808人,耕地1257畝,主產小麥、棉花、玉米、水稻、西瓜。

蘭口村

耕地面積:1588畝

人口:1440人

電話:521026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該村原為蘭河寨和攔河口兩個村,清光緒二十一年,黃河滾灘,兩村相繼以北岸遷至南岸,聚集成村,立村名為攔河口,後演為蘭口。

本村姓氏:任、蘭、張、李、王、孫、霍、牛、陳、閆、馮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鎮政府東北4公里,南臨李莊集,北靠黃河大堤,386戶,1440人,耕地1588畝,主產玉米、小麥、大豆、棉花,速生楊。

賈莊

耕地面積: 6000畝

人口:3005人

電話:588007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年間,賈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於今村北1公里,取名賈家莊,清道光年間演為賈莊。1975年因修黃河堤,遷於現址。

本村姓氏:蘭、劉、張、姜、陳、李、田、連、同、王、盛、崔、吳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鎮東北2.5公里,北靠徐河,東臨李莊集,居民810戶,3005人,耕地6000畝。

張樓

耕地面積: 963畝

人口:642人

電話:521033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弘治年間,張氏從大明府開州花堤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張莊。清乾隆三十八年改名張樓。

本村姓氏:張、齊、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西北3公里,黃河大堤南0.5公里,182戶,642人,963畝耕地。

雙河嶺

耕地面積: 985畝

人口:636人

電話:521015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楊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在土嶺上,北有黃河,南有坡河,故名雙河嶺。

本村姓氏:劉、宋、楚、張、王、李、吳、岳、馬、蘭、楊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北3公里,東鄰西高寨,北靠黃河大堤,188戶,636人,耕地面積985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速生楊210畝。

閆樓

耕地面積:2800畝

人口:870人

電話:521258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閆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閆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於曹州東南八里閆大槐樹村,明末大亂時移此建村,取名閆樓。

本村姓氏:閆、劉、高、任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莊集北3公里,東鄰雙河嶺,北靠黃河大堤,西鄰張樓,南與西李莊地鄰,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

前油樓

耕地面積: 496畝

人口:502人

電話:588891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油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各油樓,正統年間(1436—1449年)分出一支在村後另建一村,該村改稱前油樓。

本村姓氏:油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北2.5公里處,劉民公路北側,西鄰劉莊引黃閘,北靠黃河大堤,村呈長方形,東西街三條,居民102戶,502人,耕地496畝。

後油樓

耕地面積: 293畝

人口:1010人

電話:588021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油氏由前油樓分居此地建村,以方位取名後油樓。

本村姓氏:油、胡、朱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北2.5公里處,劉民公路北側,黃河大堤南,村呈長方形,居民180戶,1010人,耕地293畝。

岔河頭

耕地面積: 1470畝

人口:1420人

電話:588009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王家村,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泛濫,多次搬遷,為避水免災,改名岔河頭。

本村姓氏:張、曹、王、紀、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4.5公里,黃河大堤南,西鄰東明縣境,北與河南省濮陽市隔黃河相望,村呈四方形,居民330戶,1420人,耕地1470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劉口

耕地面積: 520畝

人口:700人

電話:588039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20年(1387年),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劉莊,黃河曾在該村決口,又稱劉口。

本村姓氏: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4公里,黃河大堤南側,劉民公路起點,村呈長方形,150戶,700人,耕地520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李堌堆

耕地面積: 1038畝

人口:1200人

電話:588103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李姓由東明縣東明集遷居白雲寺旁,村稱白雲寺,明萬曆末年,白雲寺毀於兵火,廟基形成堌堆,始得今名。

本村姓氏: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3.5公里,劉民公路南側,村呈長方形,居民303戶,1200人,耕地1038畝。

王橋

耕地面積:170畝

人口:165人

電話:588103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王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王家村,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村前築橋,始稱王橋。

本村姓氏:王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3.5公里,劉民路南側,北與前油樓隔路相望,村呈方形,居民44戶,165人。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趙莊

耕地面積:600畝

人口:680人

電話:588036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永樂三年(1405年)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

本村姓氏:趙、郝、陳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2公里,劉民公路南側,北與後油樓隔路相望,村呈方形,居民160戶,680人,耕地600畝。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翟屯

耕地面積: 340畝

人口:360人

電話:588000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無考

本村姓氏:劉、翟、趙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南3公里,南鄰郭莊,村呈方形,居民80戶,360人,耕地340畝。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劉屯

耕地面積:445畝

人口:340人

電話:5880242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劉民從高李村遷此建村,取名大屯。

本村姓氏: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南2.5公里處,西與翟屯隔溝相望,村呈方形,居民80戶,340人,耕地445畝,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郭莊

耕地面積:300畝

人口:402人

電話:5880283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相傳由郭氏建村,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氏由東明縣遷居此村,沿用郭莊村名。

本村姓氏:李、孟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南3公里,南鄰東明縣海頭鄉,村呈方形,居民90戶,402人,耕地300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馬廠

耕地面積:1311畝

人口:1205人

電話:5880710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相傳此地古時為一草地牧場,稱馬廠,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萬劉兩姓相繼遷來建村,以馬廠為名。

本村姓氏:萬、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南5公里,南西均臨東明縣,村呈長方形,居民299戶,1205人,耕地1311人,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左莊

耕地面積: 1120畝

人口:1300人

電話:588239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相傳早年左莊與大屯是一個村,名夏評議秀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分為兩村,該村多姓左,故名左莊。

本村姓氏:左、張、劉、韓、王、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南4公里,東鄰大屯,村呈長方形,居民310戶,1300人,耕地1120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大屯

耕地面積: 1320畝

人口:1400人

電話:5880052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相傳早年大屯、左莊是一個村莊,名夏文秀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分為兩村,該村人多命名大屯,1978年建生產隊,1984年建為東西大屯,兩個村民委員會。

本村姓氏:張、王、劉、李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南3公里,東鄰郭莊,南鄰東明縣界,村呈長方形,居民330戶,1400人,耕地1320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北郭

耕地面積: 1547畝

人口:1190人

電話:588139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相傳由郭氏建村。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氏由東明縣遷居此村,沿用郭姓村名。

本村姓氏:劉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東2.5公里,菏劉路南1公里,257戶,1190人,耕地1547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速生楊200畝。

南郭

耕地面積: 1069畝

人口:905人

電話:5880360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由郭氏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

本村姓氏:張、高、靳、王、尚、李、劉、陳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東2.5公里,菏劉路南1公里,258戶,905人,耕地1089畝,主要作物:小麥、玉米、棉花、西瓜。

郝寨

耕地面積: 1000畝

人口:850人

電話:588111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郝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郝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為防戰亂圍村築寨,得為今名。

本村姓氏:郝、陳、燕、侯、朱

村基本情況:

位地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黃河大堤北,220戶,850人,耕地1000畝,主產小麥、玉米、速生楊。

河口村

耕地面積: 950畝

人口:780人

電話:588232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張氏兄弟二人從中書省開州花堤口遷此,分別定居於一古橋前後,稱前、後橋河口。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決口,古橋淤沒,改稱前、後河口。1970年規劃新村,兩村合併,始稱河口。

本村姓氏:張

村基本情況:

位李村鎮西北2公里,黃河大堤南1公里,人口780人,210戶,主產經濟作物:玉米、小麥、大豆。

李村集

耕地面積:754畝

人口:788人

電話:588013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初,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劉莊。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又有李氏由今河南省濮陽市甘露集遷此,在劉莊旁建村,名李村。後因人口增多,兩村相接,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設立集市,始得今名。

本村姓氏:李、劉、張、馬、龔、段、孫、辛、陳

村基本情況:

鎮駐地,206戶,788人,耕地754畝,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西瓜。

丁莊

耕地面積:201畝

人口:188人

電話:588303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丁氏由丁拐分此建村,沿用老村名,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名新丁莊。1982年6月經縣政府批准更為今名。

本村姓氏:丁、周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駐地南0.5公里,楊鎮路西0.5公里,54戶,188人,耕地201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辛寨

耕地面積:1969畝

人口:1220人

電話:5880017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辛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辛氏從今河南省濮陽市辛寨遷此建村,以原村名而得名。

本村姓氏:辛、劉、魏、王、張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政府南1公里,364戶,1220人,耕地1969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速生楊。

和堂

耕地面積:396

人口:340人

電話:5880665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和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原是一廟堂遺址,故名和家堂,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改為今名。

本村姓氏:戴、趙、和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6.5公里,楊鎮路西側,泮趙新河北岸,耕地396畝,85戶,340人,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丁拐

耕地面積:1720畝

人口:1009人

電話:588006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丁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丁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在一條葫蘆溝拐彎處建村,名丁家拐,簡稱丁拐。

本村姓氏:丁、閆、葛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2公里,楊鎮路西0.5公里,沿黃路南側,耕地1720畝,人口1009人,305戶,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任拐

耕地面積:850畝

人口:745人

電話:5882634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任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任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在一條葫蘆溝的拐彎處建村,得名任拐。

本村姓氏:任、李、陳、丁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2.5公里,南臨東明縣,沿黃路北側,西與白廟村相鄰,167戶,745人,耕地850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趙寨

耕地面積: 560畝

人口:391人

電話:5881125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趙氏從今河南濮陽市遷此建村,取名趙家村,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圍村建寨,始改今名。

本村姓氏:趙、劉、呂、王、張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7.5公里處,西近楊鎮集,耕地560畝,110戶,391人,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楊鎮

耕地面積: 1780畝

人口:1743

電話:5881246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村,村名為保黎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此地處於東明、開州、菏澤交界處,設集鎮,由該村楊虎當鎮長,故改名楊鎮集。

本村姓氏:劉、屈、葛

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最南7.5公里處,楊鎮路兩側,魚躍河北,南與呂陵任寨接壤,西靠東明縣,耕地1780畝,450戶,1743人。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水稻、大豆。

盧海

耕地面積:2001畝

人口:1280人

電話:588731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盧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5),盧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盧海。

本村姓氏:盧、朱、李、閆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7.5公里,楊鎮路東1公里,泮趙新河南靠,魚躍河北,東臨高莊鎮,耕地200畝,400戶,1280人,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水稻、大豆、速生楊400畝。

王河圈

耕地面積:1360畝

人口:1027人

電話:5880302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據《王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王氏先祖由白虎集遷於“河圈之地”定居,姓氏村名為王河圈。

本村姓氏:王、孫、晁、閆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4.5公里處,楊鎮路東側,一級路溝西,東臨高莊鎮,耕地1360畝,290戶,1027人,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劉樓

耕地面積:1107畝

人口:747人

電話:588753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該村原名吳莊,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從山西遷居該村,於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樓房,習稱劉家樓,後改為劉樓。

本村姓氏:劉、吳、楊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5公里,楊鎮路西側,北靠王河圈,耕地1107畝,205戶,747人,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水稻、大豆、速生楊。

南劉莊

耕地面積: 280畝

人口:305人

電話:5880459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洪武二年(1379年)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村名劉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屬社內重名村莊,於1982年610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南劉莊。

本村姓氏:劉、韓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6公里,楊鎮路西0.5公里,西與東明縣武勝鄉接培,洙趙新河北,耕地280畝,75戶,305人。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

龐莊

耕地面積:560畝

人口:345人

電話:5880805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龐姓由曹州城東龐樓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龐莊。

本村姓氏:龐

村基本情況:

位於鎮駐地南6公里,楊鎮咱東,和堂東0.5公里處,洙趙新河北岸,東臨高莊鎮,耕地560畝,105戶,345人。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胡莊

耕地面積: 87畝

人口:48人

電話:5880211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胡姓由直隸省開州胡寨來此燒磚瓦窯,後落戶建村,村名胡窯;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改為胡莊。

本村姓氏:胡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西北2.4公里處,劉民公路北側,黃河大堤南。村呈長方形,東西一條街,居民13戶,48人,耕地87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種莊

耕地面積:183畝

人口:26人

電話:5882488

郵編:274000

村名含義及來歷: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種氏從山西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種莊。

本村姓氏:種

村基本情況:

位於李村集東1.2公里處,劉民公路北側。村呈長方形,南北一條街,居民6戶,26人,耕地183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