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本地 莆仙民系莆田人主體存在區,在本土和周邊的莆田話大致分布區。莆田市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中部,莆田轄地西接德化、永春,東至東月嶼,南至湄洲鎮烏丘嶼下嶼,北至大洋鄉科坪村北部和永泰縣。東北,千年以來一直以莆田縣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州市 福清縣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著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是莆田話區的一部分。新厝鎮在1950年代因為福清縣要發展工農業而被劃給福清縣。厝,莆田話,意思是房子。原來的莆田縣的蘇田,安香,明朝時割給福清縣,現在是福清市漁溪鎮南部、東張鎮西部。新厝鎮僅有蒜嶺北邊的棉亭村、東樓村被福清話同化。情況相同的還有一都鎮,自古就隸屬永泰縣,在1958年也因為福清發展工農業而劃給福清。莆田縣江口鎮有蒜溪和福清戶籍的莆仙民系人群和莆田縣人、仙遊縣人合建的福莆仙東嶽觀, 在新厝鎮附近,該鎮北邊的漁溪鎮部分和的東張鎮部分原為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安香里部分,至少自唐朝起即屬於莆田縣,原來的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安香里,明朝時割給福清縣,是今福清市漁溪鎮中西部 (和莆田市江口鎮和、莊邊鎮、新縣鎮相接)、東張鎮中西部( 和莆田市新縣鎮和大洋鄉相接),宋代屬於莆田縣唐安鄉。明朝末以前,後面改名為界山鎮的地方---和相接莆田的楓亭的多個地方的語言則是莆仙話, 這些村一直隸屬於興化府仙遊縣下區連江里(即今莆田市楓亭鎮),講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習俗——至今,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縟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但由於地理位置鄰惠北,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籍的李愷,以上述村連同同在楓亭境內的二村岑兜、秀溪(今屬塗嶺鎮)等與惠安北邊鄰,便於管轄為由,提議把這些地方從仙遊縣劃出,劃給惠安。爾後,李愷出面籌得資金,把這些村買下,從此這七個村落計有10000多畝土地、 那時的幾千人,便劃給惠安縣管轄,並把原先位於白水坑的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本來屬於興化府(莆田市)的 界山自熱村的交界塘。據舊版《莆田縣誌》、《楓亭志》載,當時上述七個村落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村稅糧仍由楓亭負責。不僅新厝鎮該地使用莆田話,就是該鎮北邊和東邊的鄉鎮的西邊和東邊的一些村也使用莆田話,這些人其實是莆田人而不是福清人:情況相同的還有一都鎮,自古就隸屬永泰縣,在1958年也因為福清發展工農業而劃給福清,一都鎮人實際是永泰人,新厝鎮人 和一都鎮人最多只能是名義上的表面上的福清人。比如 該鎮周圍的部分莆田話區:東張鎮崔後村、嶺下村、金芝村、雙溪村部分、蘆嶺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羅漢自然村以及鳥囝山; 漁溪鎮部分村、水頭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蘇田村部分、鍾前村馬頭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頂自然村、南升村部分、雙墩村新厝一部分;
鏡洋鎮墩頭、東風、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長征村部分、鏡陽村部分、北張村部分、前張村部分;
音西街道雲中村嶺口自然村;
江陰鎮小麥村、下石村--江陰鎮小麥嶼。原來的莆田縣的蘇田裡,安香里,明朝時割給福清縣,現在是福清市漁溪鎮南部、東張鎮西部。新厝鎮附近有福莆仙東嶽觀 ,由福清戶籍的莆田人、莆田縣人、仙遊縣人聯合主建。 附近的莆田新縣鎮有新厝村。 莆田縣在568年已經成立,而福清縣在莆田縣成立130多年後才成立,莆田縣不是從福清縣劃出來才成立,相反地福清縣西邊和南邊的一些地方是從莆田縣划去的。由於新厝鎮從莆田縣劃給福清,所以新厝鎮名義上位於福清市西南部,與莆田市江口鎮僅一橋之隔,山水相連,東臨興化灣畔。
永泰縣保留使莆田話的有葛嶺鎮萬石村等 ;
城峰鎮高峰村的一半等;
嶺路鄉的七斗、葉洋、雲山、對山、長坑、寨下等;
赤錫鎮淡油村、石竹村、東坑村、念後村、蕉坪村等;
梧桐鎮潼關村、後溪村、西林村(西林、長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等;
嵩口鎮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嶺、村洋村仙爐、大喜村陳坑、佳洋村的下林坑等;
洑口鄉吉坑村、紫山村;東洋像侖坪村、彭洋村、長畲村;同安鄉尾林村
從東到南有興化、平海、湄洲三個海灣,大陸海岸線271.6公里,海島岸線262.9公里隔海同台 灣省淡水港相對;西南隔湄洲灣與惠安縣相望,陸地南接泉港、惠安,南安,泉州,洛江。現在轄地是莆田歷史上最小的。烏丘原隸莆田縣管轄,現為台 灣金門縣代管。湄洲灣位置適中,航道順直,水深港闊,不凍不淤,避風良好,被譽為“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
行政區劃
經國務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 閩侯專區 專區機關駐地移駐莆田城廂 ,管轄閩侯縣、永泰縣、長樂縣、福清縣、閩清縣、連江縣、古田縣、羅源縣、屏南縣、平潭縣、莆田縣、仙遊縣。 1970年7月底, 連江縣和古田縣、羅源縣、屏南縣再度劃入福安專區。
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莆田專區管轄閩侯、永泰、長樂、福清、閩清、平潭、莆田、仙遊。同年6月,改稱莆田地區, 管轄閩侯、永泰、長樂、福清、閩清、平潭、莆田、仙遊。
莆田專區和莆田地區駐莆田縣城廂,轄莆田、仙遊、閩清、福清、平潭、長樂、閩侯、永泰, 1973年07月,閩侯縣實際劃到福州。
1983年為了搞好莆田地區和福州的交接工作, 福建省委舉行會議,馬興元、金昭典、魏金水、賈久民、李敏唐、伍洪祥、張格心、畢際昌、白治民、王炎、張遺、溫附山、郭超、郭瑞人、胡平、黃長溪、陸東明、蔡寧林、游德馨、王一士等人參加省委會議,省委又於5月20日發出通告:決定成立交接小組, 由李敏唐任組長,王培祥、游德馨、呂居冰、郭亮如、寧殿魁、袁風庭等人為成員,同時,根據省委領導意見,交接工作分三步,第一步,由洪海、張耀蘭等多名負責交接前的工作聯繫 .....第三步,企事業單位的交接,結合體制改革,成熟一個,移交一個。 五個縣的黨務、行政、生產等工作,分別對口交接。 企事業單位的交接工作,爭取第三季度完成。
在莆田地區同福州進行交接工作的同時, 莆田建市籌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莆田地區各縣人民爭取多種形式,向各級黨政領導要求成立莆田市, 同年4月下旬, 在省第六屆人大會議上,莆田地區各縣人大代表正式向大會提交了建立莆田市的議案。對此,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專門召開了省委會議,研究討論莆田設市的相關事宜, 並向國務院匯報了擬設立莆田市的構想。
1983年6月30日, 莆田地區行署,莆田地區黨委正式向省委省政府呈交了《關於成立莆田市的報告》:“湄洲灣的開發不但為我國南方增加一個重要進出口岸,對振興福建,爭取早日實現台灣回歸祖國等都有重大意義。因此,開發湄洲灣是建立莆田市的首要任務和條件,而建立莆田市又直接為開發湄洲灣服務。 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因此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檔案中: “莆田、仙遊兩縣的行政區域變動,待後另行通知”
為了保證莆田地區各縣工作,省委辦公廳於1983年7月22日發出通告《關於莆田地區黨委和莆田地區行署繼續行使職權的通知》, 指出鑒於莆田地區行政體制尚待國務院批覆,經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莆田地區仍應繼續行使職權。 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區轄屬的平潭、長樂、永泰、福清、閩清 實際劃到福州管轄。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83)國函字184號檔案 正式批覆成立莆田市。
1983年9月9日日莆田地區正式改組為莆田市, 永泰縣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縣升格為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供給仍然繼續由莆田地區(莆田市)負責到2008年 ,永泰縣和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在2008年從莆田市區實際劃入福州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