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荻港魚莊](/img/0/820/nBnauM3X0QjM4kjM2IDM2kTMzQTMxYDNwMzMxADMwAzMxAzLyA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礦產資源
地下蘊藏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已探明可供開採利用的地表以上的石灰石5億多噸,其氧化鈣含量平均52%以上,氧化矽含量平均在1.5%以下,是製造水泥冶煉鋼鐵以及生產其他建材產品的優質材料。交通運輸
![荻港鎮](/img/e/40c/nBnauM3X0MzMxUDNwgTOwgTNzITMxIzM3YjMwADMwAzMxAzL4k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支柱產業
![荻港鎮](/img/c/83c/nBnauM3XyATOzgTMyMDM2kTMzQTMxYDNwMzMxADMwAzMxAzLzA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擁有11萬伏變電所3座,3.5萬伏變電所2座;自來水日供水能力1萬噸。全鎮有1所完中、2所國中、4所完小,2所醫院。有標準的文化活動中心和體育場,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眾文體活動。爭創首屆安徽省文明鄉鎮,荻港鎮積極宣傳發動,並對文明鄉鎮的測評指標進行層層分解。
民生建設
荻港鎮為進一步做好爭創全省文明鄉鎮暨消滅白色生活垃圾工作,荻港鎮爭創全省文明鄉鎮暨消滅白色生活垃圾工作動員大會在鎮政府五樓會議室。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手點。荻港鎮完成了村村通電、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在進行廚房革命、廁所革命,“村容整潔”的目標就可以達到。荻港鎮改善基礎設施、啟動農村的存量需求,消化過剩生產能力,打通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使農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長,實現農民“生活寬裕”的目標。荻港鎮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還可以使農產品的供給者變成需求者,荻港鎮農村的生產發展不出現穀賤傷農的情形,農民的收入隨著生產發展而提高,村村通電視、廣播讓荻港鎮農民更多地接觸到現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使農民更方便地融入現代化的市場體系中,荻港鎮形成了適應於現代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鄉風文明”的建設。2005年,荻港鎮實現農業產值4048萬元,較上年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59元,比全縣人均水平高出160多元。荻港鎮在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注重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重在“多予”上下功夫。荻港鎮2005年共發放各類農業補貼資金48萬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多萬元,鎮財政為農戶支付排澇電費等共用性生產費用15萬元。荻港鎮還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2008年共投資84萬元更新改造了楊灣排澇站、南圩斗門、楊梅沖水庫放水涵,完成水利冬修土方12萬多方,提高了荻港鎮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發展戰略
荻港鎮通過加大對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無公害農業,實施農業品牌工程,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005年,荻港鎮新增百畝以上種糧大戶3戶,千頭以上養豬大戶1戶,超10萬隻養雞大戶3戶。慶大村和赭圻村分別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疏菜基地和無公害茶葉基地,慶大葡萄和赭圻茶葉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同時,水稻直播技術、手扶式插秧機等農業新技術、新機械投入農業生產,提高了勞動效率,促進了荻港鎮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中,荻港鎮在深入挖掘傳統民間文化豐富資源和深刻內涵的基礎上,引進、容納、消化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方面,不斷加以創新,發展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時代色彩的文化產品,打造出中國農村新文化的精品。荻港鎮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傳統民間文化資源得到充分保護、開發和利用。特別是挖掘光大該鎮文化優良傳統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使傳統民間文化顯現出其固有的多重功能。荻港鎮充分利用獨特的地域文化優勢、深厚的民間文化優勢以及地方藝術品牌優勢,發展新農村文化和地方經濟服務。荻港鎮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民間文化基礎上,通過創新,舉辦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劉三姐歌圩”、桂林山水旅遊文化節以及孔雀獎少數民族聲樂大賽等,形成品牌效應,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對民間文化合理開發和利用是對民間文化生命的延續,荻港鎮藉助現代高新技術手段,保護了傳統民間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