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學校歷史
一、艱苦辦學的十年,學校轄區範圍廣
( 1958 —— 1968 )
黃寨國小原址位於黃寨力居屯,是原黃寨鄉書記黃必勛創建於1958年,第一任校長潘任良。1958年夏天,學校搬至駱村辦共產主義學校,1959年春,共產主義學校撤消,又搬回原址。1961年,由縣政府劃撥縣機械廠工人識字學校的教室作校舍,並命名為黃寨中心國小。校長潘任良和教導主任雷家連帶領全體教師及學生由原址遷移至現址,當時的校舍是磚瓦結構的八個教室和兩個教師宿舍及一個辦公室。總建築面積544平方米。學校開設三、四年級的初小班4個班,五、六年級的高小班4個班,共有學生394人,教師12人,工友1人。學生來自於寨腳、崩塘、駱村、嶺松、孫家廠、黃家廠、新寨、大嶺、井塘、力居、龍口、黃寨、金蘭社、瓢村、江底、梧村、田嶺、龍岸、劉沙、老馬嶺、蓮塘等二十多個自然屯,是一所轄區範圍廣、規模較大的公辦學校。學校下轄有大嶺、崩塘、寨腳、駱村、力居(1910年創建,1954年改建,負責人韋建雲)、龍口(1934年創建,1972年改建,負責人吳文志)、蓮塘(1945年創辦,創辦人羅啟忠)、瓢村(創建於1970年,創辦人吳國發)、黃寨、坡良、田嶺等分校。
1962年潘任良、雷家連調離,羅傳泰任校長,陳振光任教導主任。
1964年各鄉(即現在的行政村)大辦教育,興建學校,寨腳、嶺松、橋富等行政村所屬自然屯的學生回本地所辦學校就近入學,黃寨國小只招收黃寨鄉轄區的學生,此時學校開設二至六年級共9個教學班,學生共220人,老師16人,工友1人。
二、十三年勇於探索辦學經驗
( 1968 —— 1981 )
1968年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為解決農村少年兒童讀國中難的問題,上級提倡普及國中教育(二年制)。這時,學校在全縣率先開設國小附設國中班,沒有教材,教師自編教材,用鋼板日夜刻印;有平樂縣、蒙山縣及縣內兄弟學校採用這套教材,進行教學。當年,學校共招收國中一年級新生2個班,共92名國中學生。國中班學生來自寨腳、嶺松、橋富、黃寨等大隊。國小班仍開設三——五年級(國小五年制),6個教學班。李治斌任校長,陳余忠任教導主任,全校共有學生312人,教師14人,工友1人。1969年,因教室不夠,校長李治斌與大隊幹部商議,自建土木結構教室兩間,面積100平方米。同年,學校開展學工學農活動,縣政府劃撥了原看守所的9畝水田給學校作為學農基地(1974年退回給看守所)。
1964年至1968年,學校教學水平質量好,升學率高,有很多學生考上荔中、馬中。特別是體育教學工作,開展得較好,多次參加縣級比賽,奪得較好名次,桌球校隊曾代表荔浦縣參加桂林地區比賽,獲得獎勵。
1970年,中學由公社集中辦,國小附設國中班被撤消。李治斌調城關中學任校長,邱秀珍升任校長,陳余忠連任教導主任。這時,學校只開設四五年級共3個教學班,各分校設一至三年級,每個分校教師5人,本部只有5名教師,學生共264人。
1975年,邱秀珍調離,陳裕達調任校長。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提倡普及國中教育,各大隊所辦學校都開設國中班,黃寨國小也不例外,又重新開設國中班,沒有教師,就聘請本地回鄉知識青年擔任民辦教師或代課教師,沒有教室,校長陳裕達和大隊支部書記吳國發等人走村串戶,發動民眾,獻工獻料,自籌資金,建土木結構教室2間和老師宿舍4間,面積共200平方米,這樣解決了本村少年兒童讀國中難的問題,國小畢業生就地升入國中。在這段時期,學校共開設國中班共10個(二年制國中班2個,三年制國中8個)。為了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大隊劃撥龍口屯應家老虎沖約4畝水田,給學校作為學農基地,學校自辦粉筆廠一個,所得收入用於學校建設。1976年,學校粉筆廠停辦;1979年,學校退出龍口屯應家老虎沖的學農基地;同年,全縣開展了政策性辭退民辦教師工作,學校被辭退民辦教師6人。
三、教育變革的二十八年,學校譜新歌
( 1981 —— 2008 )
1981年秋季,國小停辦國中班,應傳恕任校長,羅茂發任副校長,賴揚科任教導主任,本部校園占地面積7750平方米,校舍面積1120平方米,學校下設5個分校(龍口、力居、瓢村、蓮塘、黃寨),全校1—5年級共有19個教學班(本部7個、分校12個),有教師29人,在校生430多人。因高考政策的落實,學校教學步入正軌。
1982年6月某日,因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有一名江底的女學生在放學回家路過黃寨石拱橋時,不幸被洪水沖走,事故發生後,全校教師立即沿河尋找,無結果;次日,學校派出2名教師與公安人員乘船沿河尋找至平樂,無結果。這是學校發生的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1983年秋,應傳恕校長退休,上級調潘吉球任校長,巫文才從寨腳國小調入任教導主任。同年學校實施國小六年級制,有1—6年級共21個班(其中本部9個,分校12個)有教師31人,在校生520多人。
1984年9月,潘吉球校長抽調鎮教育組,巫文才由教導主任升任校長,秦正旺升任教導主任。同年,黃寨分校因教室成為危房,撤至本部。1986年秋,瓢村分校因教室後牆崩塌,無法授課,撤至本部。1986年全國實施發九年義務教育,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老師教學積極性高,教研活動開展正常,學校教學效果顯著,多個班科獲得鎮統考優秀獎。1986年,巫文才被評為縣優秀教師。
1988年秋,葉超友從黃寨中學調入任校長,秦正旺連任教導主任。同年冬天,學校進行危房改造,推倒了東北面的一棟土木結構的瓦房,與村幹部發動民眾集資建校(其中政府撥款3萬元,民眾集資3萬元,磚廠捐磚折價3萬元,廠礦捐資1萬元)在原址建起了一幢二層(420平方米)8間教室的磚混結構的教學大樓,本部學生從此告別了在泥瓦房上課的歷史。學校開展了教學競賽活動,教學成績更上一層樓,期未統考成績均名列全鎮前茅。同年秋,葉超友、鍾代連兩位老師被為縣優秀教師。痛心的是:由於1988年的建校問題,機械廠宿舍邊的四間教室(土木結構)和一個操場,面積共2997平方米被鎮政府及大隊劃為企業(磚廠)用地,至今未歸還學校使用。
1990年春,葉超友校長調離黃寨國小到柳州任教,秦正旺教導主任主持工作,蘇美金代理教導主任。
1990年8月,上級從茶城調入李培英任校長,從黃寨中學調入吳幫佑任副校長,秦正旺連任教導主任。學校有1—6年級20個班(本部12個,分校8個),教師33人(其中有黨員教師4人),在校生572人。因學生增多,1992年夏,學校與村乾繼續發動民眾集資並爭取上級撥款共6萬元,續建了教學樓第三層(4間教室),同時,建水泥磚圍牆374米,學校大門一個。從此,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1992年秋,學校成立了教育工會分會,吳幫佑任工會主席,李培英任副主席。同年,秦正旺教導主任調出,任沙洞國小教導主任,謝映蘭升任教導主任。1993年,學校校名由“黃寨中心國小”更名為“黃寨國小”。同年,為迎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評估驗收,學校推倒了東面的一棟教師宿舍(1間教室、12間教師宿舍)。1994年,學校國小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輟學率為0%,畢業率為100%,學校順利通過了自治區的“兩基”評估驗收。1990—1993年,先後有應碧林、秦正旺、邱翠英、蘇美金、廖承康被評為了縣先進教師。1994年秋,吳幫佑調出,任龍珠國小副校長(主持工作),嚴世林由洋洞國小調入任副校長。1995年,學校與村乾發動民眾集資共8萬元建成一幢教師宿舍樓(二層)共252平方米。1997年,學校成立黨支部,李培英任書記,共有黨員4人。同年,學校榮獲全區“少先隊隊報金獎”。1998年,學校拆除西南面一棟土木結構瓦房,第二年,學校爭取陳霆華基金會捐資20萬建教學樓(二層)一幢,共480平方,共4間教室、一間圖書室和一間儀器室,授名“福和希望國小”。1998年,謝映蘭升任副校長,蔣媛珍從五里國小調入任教導副主任,1999年秋,謝映蘭調任荔城二小任副校長,蔣媛珍升任副校長,陳德鳳升任教導主任。2000年,永豐衣架廠老闆李振興捐資5500元購買鋼化玻璃籃球架1付贈與學校。同年秋,陳德鳳調任荔城鎮教育組,何素娟升任教導主任;力居分校因學生數少,撤至本部。至此,全校有1—6年級共14個班(含龍口2個,蓮塘2個),教師39人(其中大專5人,中師27人,高中7人),在校生389人。因國家實施計畫生育政策,適齡少年兒童數逐年減少,在校生人數也隨之減少。
1995年至2000年,先後有郭秀梅被評為桂林地區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張瑞蘭、范玉瓊、謝映蘭、陳翠珍、鍾代連、羅德欽、李培英、蔣媛珍等11位教師被評為縣優秀教師。1990年,學生李健華、羅蘭濤獲廣西區數學比賽獎。1992年,學生謝敬強榮獲“中南五省數學競賽丙等獎”,1995年,學生黃春雯等5人榮獲縣“全能賽獎”,1996年,學生張玉琴等兩人榮獲“中南五省數學競賽獎”,何麗珍等5人獲縣“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知識競賽獎。1997年,學生邱文會等11人獲區“中南五省數學競賽”獎。1999年,學生溫麗雲等7人獲廣西區“讀書活動”區級獎。
2002年,學校少先隊大隊榮獲團縣委“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獲縣婦聯兒童工作委員會“六一”文藝比賽三等獎。獲縣文體局、縣教育局“體育推標工作先進單位”。2003年,龍口分校撤至荔城一小。為迎接區“兩基”複查驗收工作,學校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建花圃一個,花帶3條,硬化操場1000多平方米。2004年10月,上級為學校下撥了“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設備(有電腦1台,電視3台,衛星接收設備1套),同月,學校安裝調試成功,並投入使用。2004年,學校拆除了北面的一棟磚木結構教室,在原址上新建三個花圃。
2005年秋,楊淮棱升任政教副主任,陳翠珍升任教導副主任,潘靈玲任教導助理,2006年3月,蔣媛珍副校長調任沙洞國小任校長,何素娟主任升任副校長,7月,嵇家文從嶺松國小調入任總務主任,楊淮棱調任嶺松國小任校長。2006年秋,蓮塘分校撤至本部,至此,五個分校全部撤完。2007年4月,李培英校長退休;5月,何素娟升任校長;8月,潘靈玲調任荔城三小任教導主任,陳翠珍調荔城二小工作,龐銀燕從嶺松國小調入任副校長;9月,周建忠從龍珠國小調入副校長。
2007年,為了迎接國家“兩基”複查驗收,完善辦學條件,學校得到縣農業局捐資2萬元重新裝修了教學樓和教師宿舍樓。5月,縣水務局捐資12000元給學校安裝自來水,縣自來水公司免除了學校自來水總管分擔費12500元。“光彩文庫”向學校捐贈圖書1601冊,價值4萬餘元。同年,總投資4.2萬元,新建磚混結構廁所(50平方米)一個。2008年,總投資19.6萬元,新建標準化的師生食堂(130平方米);投資1萬元新建門衛室一間(16平方米),又投資1萬元搭建鋼架式車棚一個(80平方米)。同年,伍屏英老師捐贈2000元,為學校購買氣排球網架及一批體育用品。通過以上的硬體建設,學校的面貌大大改觀。至此,學校管理制度完善,整體辦學實力又上一個台階。
2008年秋,全校有1—6年級共12個教學班,共有學生379人,有教師38人(其中本科7人,專科18人,中師13人,高中1人;有國小高級教師31人,國小一級教師8人)。
2001年,學校黨支部被評為“荔城鎮十佳黨支部”,2002—2007連續6年被評為“荔城鎮三文明先進集體”,2007年榮獲“桂林市中國小安全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學校榮獲荔城鎮“三化”工作一等獎。
教學成果
教學科研成果顯著,2000—2008年期間,巫華碧、韋春香、廖桂碧、楊翠和、應碧林、黃雪梅等22位教師撰寫的論文54篇:分別獲得省一二三等獎18篇,獲桂林市一二三等獎36篇。2007年,潘壯育老師代表縣參加桂林市中國小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觀摩展示活動榮獲三等獎;2008年10月份,巫華碧代表縣參加桂林市中國小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觀摩展示活動榮獲二等獎,12月,參加第十屆全區中國小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觀摩活動榮獲比賽二等獎。2007年10月,由課題主持人周建忠主持的《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環境下自主學習在學科中的滲透》作為校本課題,由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教師參與研究,周建忠、黃雪梅、巫華碧、韋春香、唐劍等教師的19份作品(課件、課例、教學設計)分別獲得省、市級一二三等獎。
在2001—2008年期間,先後有李培英、邱翠英、蔣媛珍、古素鳳、何素娟、張瑞蘭、張蘭、王明玉、黃雪梅、羅德欽、莫橋鳳、韋春香、楊淮棱、黃愛社、黃翠芬等18人次榮獲縣優秀教師,韋春香、莫橋鳳兩位教師榮獲桂林市國小語文先進個人。何素娟校長分別榮獲“縣兩基先進個人”、“桂林市國小數學先進個人”、縣“十佳校長”。幾年來,學校各年級各科期末檢測成績均名列全鎮前茅。國小畢業會考成績都名列全縣一二三名。2001年,陳陽秀等10人獲縣“五六年級數學競賽獎”,2004年,譚州等18人獲“全區中國小語文知識競賽三等獎”。2005年,有王婷等28人分別獲得“廣西國小數學套用知識競賽”一二三等獎,有韋曉珍等15人榮獲荔浦縣第二屆讀書月活動“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徵文一二三等獎。
現任領導
校長 何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