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浮舟望蜀江

荊門浮舟望蜀江

《荊門浮舟望蜀江》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描繪了蜀江春水的秀麗景色和乘舟泛遊的情趣,形象生動,感情熱烈,表現了詩人遇赦以後愉快輕鬆的情感意緒。全詩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情景交融,有著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作品原文

荊門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峽來 ,浮舟望安極 ?

正是桃花流 ,依然錦江色 。

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

逶迤巴山盡 ,搖曳楚雲行 。

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

芳洲卻已轉 ,碧樹森森迎 。

流目浦煙夕 ,揚帆海月生 。

江陵識遙火 ,應到渚宮城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蜀江:指今四川省境內的長江。

⑵月峽:即四川巴縣的明月峽。峽上石壁有孔,形如滿月,故稱。

⑶望安極:怎么能望到盡頭呢?即一望無際的意思。

⑷桃花流:即桃花汛,指桃花盛開時候上漲的江水。

⑸錦江:岷江流經成都的一段河流,也稱“府內河”。

⑹逶迤(wēi yí):曲折連綿的樣子。巴山:即大巴山,綿延於川、甘、陝、鄂四省邊境。

⑺搖曳:緩慢地飄蕩。楚云:荊門古時屬楚國,故稱荊門一帶的云為楚雲。

⑻卻已轉:指小船繼續前進,芳洲已退向另一方面。卻,退。

⑼碧樹:綠樹。森森:樹木繁盛的樣子。迎:迎面來到。

⑽流目:游目,放眼四面眺望。浦(pǔ):水濱。煙夕:雲煙瀰漫的傍晚。

⑾海月:這裡指江月。

⑿遙火:遠處的燈火。

⒀渚宮:春秋時楚成王所建別宮,故址在今湖北江陵縣。

白話譯文

早春三月,江水洶湧,經過三峽中的月峽,滾滾而來,我在荊州的江面上放舟遊蕩,極目遠望。江面上桃花漂浮,就像故鄉錦江一樣,春意盎然。江水明亮碧綠,浩浩蕩蕩,沸沸洋洋,與天平齊。兩岸的巴山逶迤護水而來,在荊州地界已經與地平齊,倒是楚地的水汽蒸騰,結出巍峨搖曳的雲山。沙灘上正在用沙沐浴的大雁只只雪白,出山谷覓食的黃鶯漂亮得像花兒一樣飛舞。翠綠的沙洲仿佛圍繞遊船轉動,洲上的綠樹熱情地向我張開了臂膀。放眼望去,江浦上水汽氤氳雲集,海上的明月與白帆一起冉冉上升。看到江陵城牆上的燈火,就知道快到渚宮城了。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天,李白終因參加永王璘的幕府獲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乾元二年(759),詩人在長流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四川奉節縣)白帝城,遇赦得釋,於是乘舟東下,行至荊門(今湖北宜都縣西北)寫了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李白曾以如椽采筆,驅山走海,狀物圖貌,描繪了一幅幅色彩鮮明、雄偉峻峭、明麗清新的畫卷,再現了壯麗河山的自然美。這一首《荊門浮舟望蜀江》,就是由多幅優美生動的畫面組成的長江行舟圖。

詩的前六句寫詩人在舟中望長江的所見所感,著重描繪長江。詩人放眼四看,從三峽奔騰而來的江水,雖值桃花盛開的春汛時期,但依然清澈如成都的錦江。這是實寫,卻含蘊著詩人深摯的鄉土之情,有《渡荊門送別》中“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那樣一種對故鄉的眷戀情意。前六句中一二兩句點題,三四兩句對長江的描寫較為概括,五六兩句則作進一步的勾畫。第五句以濃麗的色彩加以點染。江水深綠,碧波蕩漾,日光照耀,晴空映江,水色天光相輝映,顯得異常明淨,真是春水碧於天。第六句描摹江流的動態。滾滾東流的江水,茫茫無際,好像與天相接。這是詩人遠望時的深切感受,形諸於詩,不僅使人感到真實,而且覺得生動傳神。這兩句既從色彩上加以點染,使其明麗如畫,又寫出了長江一瀉千里,煙波浩淼的雄姿。這一畫面,色彩鮮明,景中有聲,飛動壯闊。

中間六句又是另一幅圖畫。隨著行舟的前進,詩人縱目四觀,景物宜人,春光駘蕩。連綿的巴山,逐漸消失;萬里晴空,白雲漂浮,舒捲變化,搖曳多姿;江邊,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聚息;岸上,百花盛開,飛出山谷的黃鶯,在花叢中穿飛;江中沙洲,芳草萋萋,繁花似錦,和煦的春風,送來撲鼻芳香,但轉瞬即過,迎面而來的是鬱鬱蔥蔥,蒼翠繁茂的林木。這裡,詩人的彩筆,不僅繪出了絢麗明媚的畫卷,而且傳達出融於畫境的歡快喜悅之情。尤其出色的是,詩人所描畫的不是一幅停滯靜止的寫生畫,而是有如一組連續不斷的活動的電影鏡頭,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最後四句是日暮月升的景象,另是一幅畫面。詩人舟行一日,日落西山,夜幕已降,遠望江邊,暮靄沉沉;東方江面,月亮冉冉升起;再遙望江陵,燈火點點,閃爍不定,著名的渚宮城,應該就在這燈火之中。這也是由幾個“鏡頭”組成的畫面,動態感也十分強烈。另外,這一結尾,極有餘味,給人以廣闊的藝術想像天地。

這首五言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從藝術構思看,詩人抓住江中行舟這一特點,順序寫來,“如展圖畫”。從結構上看,詩人從白晝直寫到日落月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從藝術表現手法上看,詩人巧妙地運用表現自然美的各種原始材料,諸如色彩、聲音、形狀、香氣、光線、運動等,並把它們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動人畫面,並且具有鮮明的動態性,使語言藝術的詩,有著形象藝術的效果。從詩篇的意境上看,詩人融情於景,把遇赦東歸的喜悅心情傾注在大好春光的景物描繪中,情景交融,塑造了迥遠奔放、明麗雄渾的藝術意境,有著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名家評價

宋·陸游《入蜀記》:與兒輩登堤岸、觀蜀江,乃知李太白《荊門望蜀江》詩“江色綠且明”,真善狀物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