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英文名(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是草莓生產中的主要病害,特別是保護地草白粉病,發生嚴重時,病葉率在45%以上,病果率50%以上,嚴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質下降,移植後不易成活;果實染病後嚴重影響草莓品質,導致成品率下降。在適宜條件下可以迅速發展,蔓延成災,損失嚴重。

基本信息

危害症狀

草莓白粉病危害症狀 草莓白粉病危害症狀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葉、葉柄、花、花梗和果實,匍匐莖上很少發生。葉片染病,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長出薄薄的白色菌絲層,隨著病情的加重,葉片向上捲曲呈湯匙狀,並產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後病斑逐步擴大並葉片背面產生一層薄霜似的白色粉狀物(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生嚴重時多個病斑連線成片,可布滿整張葉片;後期呈紅褐色病斑,葉緣萎縮、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紅色,花蕾不能開放。果實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乾枯,若後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層白粉,隨著病情加重,果實失去光澤並硬化,著色變差,嚴重影響漿果質量,並失去商品價值。

發生特點

白粉病病原孢子 白粉病病原孢子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亞門單囊殼屬的羽衣草單囊殼菌 Sphaerotheca aphanis侵染所致。病原菌是專性寄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殘體中越冬和越夏,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過帶菌的草莓苗等繁殖體進行中遠距離傳播。環境適宜時,病菌藉助氣流或雨水擴散蔓延,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經潛育後表現病斑,7天左右在受害部位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重複侵染,加重危害 。

病菌侵染的最適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80%以上,但雨水對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發;低於5℃和高於35℃均不利於發病。常年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保護地草莓的發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與10下旬至12月。草莓發病敏感生育期為座果期至採收後期,發病潛育期為5~10天。

保護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發病早,危害時間長,受害重。栽植密度過大、管理粗放、通風透光條件差,植株長勢弱等,易導致白粉病的加重發生。草莓生長期間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時,發病加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大。

發病原因

發病原因發病與溫、濕度關係:草莓白粉病為低溫高濕病害,發病適宜溫度15℃~25℃,分生孢子發生和侵染適宜溫度為20℃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連續陰、雨、霧、雪等少日照天氣,溫度低,相對濕度大時有利於孢子的不斷產生,反覆浸染,致使該病暴發成災。發病與 栽培管理的關係:大棚連作草莓發病早且重,病害始見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約1個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後者在11月中旬才出現發病中心。施肥與病害關係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長旺盛,葉面大而嫩綠易患白粉病。如適期、適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的則發病較輕。

防治要點

草莓白粉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套用農業防治,安全使用藥劑防治。具體措施如下:

1、 農業措施

a 選擇抗病品種;b 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合理進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複合肥要適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過多,防止燒苗及旺長;適時澆水,滿足苗期對水分的需求;利用風口調節棚室內溫、濕度;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清潔田園,增加溫室草莓的通風透光性。

2、 物理措施

a 溫度濕度過大時應加大放風量;b 及時摘除老葉、病殘葉、病梗、病果,集中帶到室外深埋或燒掉,消滅菌源;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

5、 藥劑防治

採用抗病品種。

2.冬季清園,燒毀其病葉、殘株。

3.在生長季節要及時摘除地面上的老葉及病葉、病果,並集中深埋,切忌隨地亂丟。要注意其園地的通風條件,雨後要及時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切忌偏施氮肥。

6

1.

6

2.

1、發病期,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病果、病葉、病枝等。集中帶到室外深埋或燒掉,消滅菌源。

2、拉秧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及殘體。

3、對保護地、田間做好通風降濕,保護地減少或避免葉面結露。

4、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適量灌水,陰雨天或下午不宜澆水,預防凍害 。

7、 注意事項

1.草莓白粉病重點在於預防,發病嚴重後防治效果有限。

2.唑類藥物是防治溫室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藥,一次用藥量過大或多次用藥,會對草莓生長產生抑制作用。

3.大量使用藥劑會造成後期出現畸形果。

4.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發生中毒事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