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V"型褐斑病

草莓

草莓褐斑病又叫輪紋病,是半知菌亞門暗擬莖點霉引起的。該病害是草莓生產中常見病害,一般株發病率25.8—52.3%,葉發病5—34.6%,嚴重時可造成葉枯苗死,直接影響草莓生產。隨著草莓栽培面積增加,有加重為害趨勢。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草莓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草莓“V”型褐斑病

中文名稱:草莓“V”型褐斑病

英文名稱:Gnomonia fructicola (Arnaud) Fall.

病原中文名稱:草莓日規殼菌、無性階段為黑座假尾孢

病原拉丁學名:草莓日規殼菌Gnomonia ftucticola (Arnaud)Fall.

其無性階段為Pseudocercospora variicola (Wint.)Guo et Liu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門、核菌綱、球殼菌目、間座殼科、日規殼菌屬

無性階段為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假尾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地理分布:浙江、四川、安徽、山東、河南、貴州、雲南,東北、華北、西北

主要寄主:漿果類、十字花科、葫蘆科、豆科、茄科等植物

危害部位:葉片、葉柄、果實

傳播因子:病殘體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

此病在老葉上初為紫褐色小斑,逐漸擴大呈褐色不規則形病斑,周圍常呈暗綠或黃綠色。在嫩葉上病斑常從葉頂開始,沿中央主脈向葉基作“V”字形成“U”字形迅速發展,構成“V”形斑,故稱“V”型褐斑病,病斑褐色,邊緣濃褐色,病斑內可相間出現黃綠紅褐色輪紋,最後病斑內全面密生黑褐色小粒(分生孢子堆)。一般1個葉片只有1個大斑,嚴重時從葉頂伸達葉柄,乃至全葉枯死。本病還可侵害花和果實,可使花萼和花柄變褐死亡,漿果引起乾性褐腐,病果堅硬,最後為菌絲所纏繞。

病原特徵

Gnomonia ftucticola (Arnaud)Fall. 稱草莓日規殼菌,屬真菌界、核菌綱、子囊菌門、球殼菌目、間座殼科、日規殼菌屬真菌。子囊殼直徑分別為約400微米及400~600微米,頸長1500μm及1000μm。子囊孢子14~20μm×3~4μm及10~12μm×2~3μm。

稱黑座假尾孢,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假尾孢屬真菌。異名Cercospora paeoniae Tehon et Daniels.子實體葉兩面生。子座球形,黑褐色至黑色,直徑25~58μm。分生孢子梗淡欖褐色至淡黑色,密集,l0~25根簇生,0~2個隔膜,先端往往較尖,罕見膝狀節,頂端圓錐形,孢痕小,不明顯,直徑約1~1.2μm,大小44~115×3~4(μm),產孢細胞合軸生。分生孢子倒棒形至圓筒形,無色至淡欖色,明顯彎曲,多隔,2~8個隔膜,以3個隔膜居多,基部常呈圓錐形,先端鈍尖,大小為23~64×2.0~2.6(μm)。

傳播途徑

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和越夏,秋冬時節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釋放出來在空中經風雨傳播,侵染髮病。草莓“V”型褐斑病是偏低溫高濕病害,春秋特別是春季多陰濕天氣有利於本病發生和傳播,一般在花期前後和花芽形成期是發病高峰期。28℃以上,此病發生極少。品種間福羽、芳玉發病重,新明星、達娜較抗病。

發病特點

該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組織內越冬,越冬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後以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一般均溫17℃開始發病,病菌生長最適溫度25—30℃。溫暖高濕,時晴時雨有利於該病害發生。

發病條件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易發病。

(2)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氮肥施用過多,植株過嫩,苗弱光差、蟲傷多的易發病。

(3)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易發病。

(4)早春低溫、寒冷、高濕、多雨或光照不足易發病;

(5)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合理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生長勢強,坐果率高,耐寒、耐蔭、抗灰霉病、病毒病、白粉病、芽枯病等的抗病品種,母株應選擇品種純正、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的無病種苗。

(4)移栽前3天,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帶土移栽、帶藥移栽,移栽時汰除病、弱苗,這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蓋墒前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結合苗情,如果生長勢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為很多病害都是高濕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移栽前穴施或溝施防病治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9)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對棚膜、土壤及牆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噴藥,進行消毒滅菌,並適當放風排濕。

(14)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生物防治

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200倍液

2%武夷菌素(BO-10)水劑200倍液

2%春雷黴素水劑1000~2500倍液

25%阿米西達懸浮劑1000~2500倍液

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