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系比丘

草系比丘,梵語 Kuśa-bandhana bhikṣu,被盜匪用青草捆住的比丘,後來成為嚴持戒律比丘的代稱。故事源於部派佛教一切有部戒律中的記載。草系比丘貌似愚蠢的行為,實際上寓意深刻、光芒四射,他們實在是一切修行人的光輝典範。

草系比丘,梵語 Kuśa-bandhana bhikṣu,被盜匪用青草捆住的比丘,後來成為嚴持戒律比丘的代稱。故事源於部派佛教一切有部戒律中的記載:話說佛陀住在室羅伐城的時候,有些比丘居住在跋蹉國,當他們在世間遊走度化時,不巧與一群兇險的盜賊相遇。這些邪惡的盜賊就想找他們的麻煩,他們私下議論著:“今天要把這些比丘全部殺光。”他們當中有個土匪,先前曾作過比丘們的鄰居,所以對比丘的生活與戒律稍有所知,他向他的同夥們建議說:“哪用費勁去殺這些比丘呢?只要用根沒拔起的茅草把他們捆住,他們就會動彈不得,最後自然就被渴死、餓死了!”那些盜賊們聽後欣然同意,於是便用茅草把比丘們捆起來,將他們丟棄在荒郊野外,然後得意地揚長而去。
跋蹉國的國王名叫烏陀延,這天正好要到野外去打獵,在經過比丘們被捆的地方時,因距離較遠看不太清楚,國王就問隨從的大臣們:“那裡是鹿呢?還是熊呢?”大臣們也因看不清而無法回答。於是他們便繞道去看個究竟。等到他們走近了,才發現原來是一群比丘。
“你們是什麼人?”國王問道。
“我們是出家人。”比丘們回答說。
“是哪一部派的出家人?”國王問。
“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比丘們回答。
“為什麼停在這裡呢?”國王問。
“我們被盜匪捆住了。”比丘們回答。
“用什麼東西捆住的呢?”國王問道。
“用活著的茅草。”比丘們回答。
“既然只是用茅草捆住,你們為什麼不拔掉茅草逃走呢?”國王聽了迷惑不解地問。
“佛陀曾為出家人制訂一條戒律:如果比丘破壞還活著的花草樹木,就會得波逸提迦罪,將來要墮入地獄。”比丘們回答。
看到比丘們這么嚴守愛惜草木的戒律,國王不由得內心十分感動,於是親自走下車來,幫他們解開纏縛的茅草,並施予每位出家人三身衣服。
賢愚經》第四卷和《莊嚴論》第三卷也曾引述這個故事。《梵網經》下卷說:“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槃經》二十六曰:“寧捨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系比丘。”
草系比丘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內涵,不能以俗眼和普通的見解來看待。如若以為他們滑稽之至、愚不可及,那就貽笑大方、大錯特錯了。他們是嚴格按照佛陀的指示,通過持戒、忍辱之行來修定力的,如果禪定功夫到家,比如到達非想非非想境界,一次禪定的深功就可持續八萬大劫,這哪裡是在生死苦海中長劫輪迴、朝生暮死所能比擬的?!這些看似優哉游哉的盜匪,造作的正是地獄業因,一旦果報現前,其痛苦是慘不忍睹、言辭難以描述的。要想離苦得樂、超脫生死輪迴,就要嚴持戒律、刻苦修行,草系比丘們正在苦修階段,無論遇到多大的障礙,都不能拋棄自己的正行,等到這顆心真的得定了,那么就可以說一勞永逸了。如果在修行的路上踟躕徘徊,不斷地討價還價,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那就一直要從零開始,這樣就永遠也無法到達目的地。
草系比丘貌似愚蠢的行為,實際上寓意深刻、光芒四射,他們實在是一切修行人的光輝典範。
文言文
一切有部目得迦(戒律)六曰:“佛在室羅伐城,時諸比丘,在跋蹉國,遊行人間,為賊所執。賊相告曰:仁等今可淨諸苾芻。是時賊中,有一先是比丘相近住人,告諸伴曰:何勞殺此,應以連根茅草,可急縛之,令其饑渴、自餓而死。時彼群賊,即以茅草,縛諸比丘,棄之而去。時跋蹉國王名烏陀延,為獵所出,遇到其所,告從臣曰:此是鹿熊耶?走騎觀察,乃見比丘。問言:仁是何類?比丘答曰:是出家者。於何類中?是釋迦子。何為住此?答:我被賊縛。以何物縛?曰生草。王曰:何不拔起?報曰:世尊為我制其學處,若複比丘,壞生草木,得波逸提迦。王即下乘,自手解放,各施三衣。”《賢愚經》四,《莊嚴論》三亦引之。《梵網經》下曰:“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槃經》二十六曰:“寧捨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系比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