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夜蛾

草地夜蛾

草地夜蛾, (J.E.Smmith),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灰翅夜蛾屬的一種昆蟲。英文名Fall armyworm,Corn leafworm,Southern grassworm。

基本信息

學名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mith) 異名 Laphygma frugiperda (J.E.Smmith)

中文別名 草地貪夜蛾,偽黏蟲

境外分布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國。雖定殖在氣候暖和的南部地區,但可每年遷飛擴散到美國全境,並進入加拿大南部。夏末和秋季,它僅在北部各州發生。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分布於整箇中美洲和加勒比群島。
南美洲:分布於南緯36度左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
其它無分布。

寄主範圍

該蟲為多食性,但明顯嗜好禾本科。最常為害雜草、玉米、水稻、高粱、甘蔗;也為害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花生、苜蓿、洋蔥、菜豆屬、甘薯、番茄及其他茄科植物(茄皮紫、菸草、辣椒屬)、多種觀賞相物(菊科、康乃馨、天竺葵屬)。

危害情況

草地夜蛾幼蟲 草地夜蛾幼蟲

幼蟲取食葉片可造成落葉,其後轉移為害。有時大量幼蟲以切根方式為害,切斷種苗和幼小植株的莖,造成很大損失。在大一些的作物上,如玉米穗,幼蟲可鑽入為害。取食玉米葉時,留有大量孔。低齡幼蟲取食後,葉脈成窗紗狀。老齡幼蟲同切根蟲一樣,可將30日齡的幼苗沿基部切斷。幼蟲可鑽大孕穗植物的穗中,為害番茄等植物時,可取食花蕾和生長點,並鑽入果中。種群數量大時,幼蟲如行軍狀,成群擴散。環境有利時,常留在雜草中。

形態特徵

成蟲 粗壯,灰棕色,翅展 32~38mm;雌蟲前翅灰色至灰棕色,但雄蟲前翅更黑,具黑斑和淺色暗紋;後翅白色。草地夜蛾成蟲易與海灰翅夜蛾(S.littoralis)相混淆。草地夜蛾後翅翅脈棕色並透明,雄蟲前翅淺色圓形,翅痣呈明顯的灰色尾狀突起;微蟲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地抱器緣刻缺。雌蟲交配囊無交配片。

卵 半球形,卵塊聚產在葉片表面,每卵塊含卵100~300粒,有時成Z層。卵塊表面有雌蟲腹部灰色毛形成的帶狀保護層。

幼蟲 初孵時全身綠色,具黑線和斑點。生長時,仍保持綠色或成為淺黃色,並具黑色背中線和氣門線。如密集時(種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時),末齡幼蟲在遷移期幾乎為黑色。老熟幼蟲體長35~40mm,在頭部具黃色倒 Y型斑,黑色背毛片著生原生剛毛(每節背中線兩側有2根剛毛)。腹部末節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幼蟲有6個齡期,偶為5個。

蛹 棕色,有光澤,長18~20mm。

傳播方式

成蟲可以遷飛,能自行擴散相當距離。蔬菜或水果夾帶幼蟲是重要的國際間傳播方式。

傳播途徑

該種在美洲有規律地1年遷飛1次,擴散至整個美國。實際上,每年夏天遷飛到加拿大南部。遷飛是該種生活史對策中一個主要因子。產卵前期(性成熟發育)廣泛擴散。在美國,成蟲可借低空氣流在30小時內從密西西比州擴散到加拿大。夏末或秋初,幼蟲常成群遷移,因而,成功地局部擴散,有利於減少幼蟲死亡率。

檢疫與防治

用於種植的植物出口前幾個月,在產地應經檢疫並確認無該害蟲。植物的一般類型(如切枝)應在低溫下(低於1.7℃下處理2-4天)保存處理,再進行熏蒸。
在玉米上,5%種苗斷莖,20%幼小植株葉叢(生長前30天)受害,就需要化學防治。高粱上,該蟲經濟閾值為每葉1頭(或2頭)幼蟲,或每穗上有2頭。在一些地區,該蟲已經對殺蟲劑產生抗性,增加了防治的困難。
多種寄生蜂可寄生草地夜蛾幼蟲,其他許多捕食性天敵也有記載。表明生物防治是值得考慮的。幼蟲的自然寄生率一般很高(20%一70%),大多數被繭蜂寄生。10%—15%可被病原菌致死。
已育成抗多種害蟲的玉米品種。幾種生物防治也已用於抑制害蟲種群,部分受害可被健康植物補償,故栽培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多種基本措施有利於減少危害,提高植物補償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