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梅白星病

嫩葉染病初生針尖大小褐色小點,後逐漸擴展成直徑l~2毫米大小的灰白色圓形斑,中間凹陷,邊緣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線。

分布與危害

茶梅白星病主要危害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以嫩葉為主。

症狀

濕度大時,病部散生黑色小點,病葉上病斑數達幾十個至數百個,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葉片變形或捲曲。葉脈染病時葉片扭曲或畸形。嫩莖染病時病斑暗褐色,後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點,病梢節間長度明顯短縮,嚴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6月份進入發病盛期。

病原

茶梅白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茶葉葉點霉(Phyllostictatheaefolia)。

發生規律

病原菌在病葉或病莖中越冬,第2年春天通過風雨傳播,在濕度適宜時侵染幼嫩莖葉。該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氣溫為16~24℃,相對濕度高於80%時易發病。氣溫高於25℃則不利其發病。每年主要在春、秋季發病,5月份是發病高峰期。土壤缺肥貧瘠、過施氮肥、樹勢衰弱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提倡施用酵索菌漚制的堆肥,增施復混肥,增復混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藥劑防治:於3月底至4月上旬開始噴藥,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