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山無名氏夫妻墓在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西路茶園山國小內。1986年7月,學校修建操場時發現。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在校方配合下進行發掘清理。此墓系磚石結構三壙並列夫婦合葬墓,方向45度,各壙均為石板砌築,長2.3米、寬1.2米、高1.15米。壙頂復蓋4塊長1.35~1.5米、寬0.52~0.75米、厚0.21~0.28米的長方形花崗岩石板,以石灰勾縫。壙內以長0.28米、寬0.11米、厚0.08米的青磚砌成槨室,磚上印有“淳祐拾
年”銘記,槨頂用8塊長1.29米、寬0.32米、厚0.11米的長方形青磚橫向鋪蓋,墓底平鋪青磚兩層。石壙與磚槨間隙注滿松香,墓壙頂上復以三合土封頂,結構相當牢固。
墓主身份之謎 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州出土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南宋墓葬,墓主人夫婦的屍身保存完好。
專家根據屍體的保存情況推測,茶園山宋墓墓主夫婦的死亡時間相差不遠,且是同時下葬的。為了進一步弄清兩人的死亡真相,專家決定對他們的遺體做進一步的醫學研究。在對男墓主進行的第二次X光檢測發現,其腰部脊椎有脫位現象,這讓專家們十分震驚。人體脊柱是骨頭與軟組織的一個綜合性結構,上接顱骨,下至骶骨。脊柱看上去堅硬,支撐著人體的大部分重量,其實極易受傷,這是因為脊柱是由24塊椎骨連線而成的,並非封閉結構。脊椎斷裂是一個致命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男墓主的脊柱的確受損嚴重。這一重要發現部分地解開了男墓主死因之謎——由於脊柱突然斷裂,男墓主在短時間內死亡,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看上去身體壯碩,絲毫沒有遭受病痛折磨並出現消瘦的原因。由此同時,考古工作者在整理棺槨中的隨葬品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一——男墓主腰間的一根用絲綢包裹的玉帶。在宋朝,三品 以上的高級官員都佩戴玉帶。不過,這只是一根仿製的木玉帶。聯繫到那些出土的珍貴衣物,專家推測,男墓主在世時可能是一個級別很高的官員,但在死後下葬時,家人沒有將他的玉帶隨葬,而是放了一根假玉帶。在這個沒有墓志銘的古墓中唯一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就是幾對 帛幡(輓聯),帛幡如下:
銅竹昔時膺鳳詔;風雲他日趣鰲頭。
軍民上下鹹思德;賞罰分明善用人。
正直忠良摩萬姓;寬仁骨鯁勞三軍。
軍民搵淚持杯送;無福登消好帥君。
後來,在清理男墓主棺槨中成卷的絲綢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了一副帛幡,這幅帛藩上書寫著:
夔門日日望君來
鄂渚人懷去後思
爭似早登黃閣去
普天霖雨總無思(註:這幅帛藩福州市博物館沒有展出)
其中第一句內容意思是:男墓主的家人每天都在急切地盼望他從夔門歸來。夔門,又名瞿塘關,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這一發現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晾,因為男墓主的確切死亡地點在距離福州 1200千米的長江夔門一帶。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因為一個朝廷高官在離家千里的夔門死於非命,當年 一定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其中一幅帛藩中寫著入葬年份: 端平乙未(公元1235年)。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蒙古大規模攻擊南宋開始於公元1235年
而湖北和夔門一帶恰恰是當年和蒙古人激戰的最前線。由此,男墓主的身份漸漸明朗了,他很可能是一位戰死的高級將士。專家為我們勾勒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他被人從後面給以致命一擊,結束了生命。為了把他完整地、有尊嚴地送回家,人們對他的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將水銀從口中灌入體內,同時倒入棺槨內將屍體浸泡。經過長途跋涉,他被送回到福州,而他的夫人在他回家的前後幾天內也離開了人世,可能屬於自然死亡。至於這對夫婦的死亡時間為什麼如此巧合,可能是一個永遠也不能解開的秘密。
時代背景
蒙古第一次南下1235年,蒙古三路南侵,中路窩闊台之子闊出進攻襄、郢;另一子闊端進攻四川;口溫不花進攻江淮。
西線: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措施失當,仙人關失守,大將趙友聞戰死。西路橫掃四川,宋軍退守夔門。
中線:蒙古攻占襄陽,兵圍江陵;宋軍死守郢州、江陵,主將趙復明、趙復光殉國,宋派孟珙救援,打敗蒙軍。
東線:兵出舒、廬,面臨大江,江南震動。1237年冬,蒙軍察罕進攻真州,為丘岳所敗。蒙軍口溫不花、察罕進攻黃州,為孟珙所敗,蒙軍轉攻安豐(壽縣),為杜杲所敗; 1238年9月, 察罕蒙軍號稱80萬進攻廬州,為杜杲所敗。 1241年,窩闊台病逝,蒙古暫未出動。(摘自福建論壇)
影視資料 江西衛視《經典傳奇》20120406 穿越千年的奧秘 跨越八百年的曠世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