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茨榆坨鎮轄草塘坨、茨榆坨西街、東長坨、茨榆坨東街、西長坨、謝各莊、前茨榆坨、東吳坨、前吳坨、茨榆坨中街、後吳坨、大石佛莊一村、西尖坨、大石佛莊二村、東尖坨、楊家坨、張塔坨、大石佛莊三村、王塔坨、李塔坨、白塔坨、趙塔坨、彭塔坨、任塔坨、小石佛莊、六江口、宋各莊、蘆葦莊28個行政村。
經濟概況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其餘為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糧油產量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糧食種植面積45202畝,單產374公斤,總產16911噸;油料種植面積20000畝,單產213公斤,總產4260噸;瓜果面積1520畝,單產3223公斤,總產4898噸;蔬菜面積14280畝,單產3550公斤,總產50691噸。林地面積達到5694畝,花卉大棚80個,食用菌30萬棒,果園500畝。畜牧業發展較快,奶牛存欄量7300頭,建成養殖小區21個,擠奶大廳4個。1994年,原塔坨鄉達到小康標準,1995年原茨榆坨鎮達到小康標準,茨榆坨鎮被省評為小康示範鎮。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科教文衛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有鎮辦中學2所,國小5所,教職工213人,在校學生3051人。有文化站1個,文藝演出隊伍8個,每年節假日都組織演出活動。衛生院2所,醫護人員30名,鄉村醫生55名。商業、服務業不斷發展。村有商店54個,茨榆坨中街商業街建有藥房2個,超市1個,浴池5個,加油站6座。鎮內集貿市場5處,分別在茨榆坨、東吳坨、東尖坨、張塔坨、大石佛莊,日交易額13萬元左右。何(莊)茨(榆坨)公路與遷唐公路在境內交匯,古(冶)?(城)路穿鎮而過。1992年和1997年,自籌資金修通了茨榆坨到古冶區的柏油路。
特色產業
一、農業發展
“兩高一優”農業。1996年,茨榆坨鎮在部分農民種植成功的基礎上,嘗試推廣“兩高一優”農業。當年推廣的項目主要是棚瓜和沙地梨,地膜覆蓋技術等,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為加大推廣工作力度,將“兩高一優”農業推廣工作納入到村級目標考核。鎮成立了“兩組一會”(高效種植業領導小組、養殖業領導小組和農業技術協會),解決民眾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在塔坨和茨榆坨成立了兩個農業服務公司。建成了石佛莊二村、草塘坨、東吳坨、前茨榆坨、前吳坨、彭塔坨6個養牛專業村。1997年,以七大基地建設統攬農業工作,即:蔬菜基地、林果基地、西瓜基地、澱粉加工基地、油料基地、噸糧田基地和養殖基地。當年投資145萬元,打井35眼,上變壓器10台,安裝地下管道6500米,擴大水澆地面積2400畝。1998年,該鎮在農業方面提出“3643”工程:三個專業村、六大基地、四個專業市場、三個合作社。以徹底扭轉農業的落後局面。1999年,投資30萬元,打井30眼,擴大水澆地面積2500畝。2000年以後,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確立了“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四大支柱產業”的指導方針。重點發展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以花卉、食用菌、擠奶大廳、養殖、建設林業產業化基地等舉措牽動全鎮農業的整體發展。
二、養殖業發展
茨榆坨鎮自1996年並鎮以來,一直重視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2002年以來,把養殖業作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重點發展,到2003年底,茨榆坨鎮奶牛存欄達到1萬多頭,形成了10個養牛專業村,特別是2003年古冶客商投資興建的年出欄萬頭優質瘦肉型商品豬的大型養殖場——金龍規模養殖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該鎮養殖業的發展,在全縣具有一定的影響。茨榆坨鎮通過協調解決小額貸款,幫助農戶發展養殖業,直接受益戶達210戶。與知名企業聯合建成擠奶大廳4個,養殖業已成為該鎮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三、綠園花業
茨榆坨鎮宋各莊村村民宋國安於1997年在自家建立第一個花棚,到2003年發展到4個標準花棚,經營品種350多個,產品遠銷京、津、唐、秦及石家莊、瀋陽等地,並在北京建立了固定的銷售網路,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綠園花業,帶動了周邊村花卉養殖業的發展。到2003年,茨榆坨鎮共建有花棚76個,形成了鮮花生產基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增加了農民收入。
工業區
灤州市茨榆坨工業區位於灤州市西南端茨榆坨鎮,距縣城30公里,規劃用地面積10平方公里。工業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為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進出通道。工業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本著“差別化競爭、集約化發展”的原則,定位為對接曹妃甸、服務曹妃甸、接受曹妃甸輻射,構築承接京、津、唐產業轉移的平台。園區建設立足“土地集約、企業集中、產業集成”,堅持“項目高科技、投資高強度、管理高水平”。工業區內的公司和酒店都有較大的規模優勢。
工業區西距唐山市區31公里,天津100公里,北京180公里;距唐港高速公路青坨營出口8公里,東行55公里可達京唐港;省道遷曹公路穿越工業區,南行70公里可達曹妃甸港。積極引進發展產業關聯度高、單體規模大、出口導向型項目和戰略投資者,大力發展與鋼鐵深加工、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相配套的相關項目和農畜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走出一條集約、開放、協同發展之路,努力打造灤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地勢北高南低,較為平坦,土壤為草甸褐土,有沙化現象。境內河流有岳家河和沙河。1986、1996、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不含塔坨鄉,下同)分別是680萬元、3.59億元、7.74億元;國民收入為705.98萬元、2.42億元、2.9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96元、2987元、36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