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茅灣里窯址](/img/1/84a/nBnauM3XwMzNwMjNzEDM1AjNxUTM4kDM0IDMxADMwAzMxAzLxA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圖案
在大湯塢村與席家村之間的茅灣里,是春秋戰國時期燒制印紋硬陶的原始青瓷的窯址,選址較為完整,印紋硬陶的胎色不一,有赫色、深灰色、橙色等,文飾有米字形紋、格線紋、方格紋、雷紋等,部分表面有釉,青黃色薄釉陶片,胎質堅硬,緊密,白色器底較厚,器身較薄器里有規則的螺旋紋,外表素底無紋,但有明顯的輪制痕跡。此外,還發現有較多的釉渣和窯具,並有部分窯床暴露。
主要特徵
胎質
![茅灣里窯址出土文物](/img/0/a2d/nBnauM3X0MzM0cDO0EDM1AjNxUTM4kDM0IDMxADMwAzMxAzLxA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歷史
茅灣里窯址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燒制印紋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址,位於今進化鎮大湯塢村。在這裡發現的窯址多建在倚山傍水的山坡上。出土的印紋陶胎色以紫褐色為主、灰褐色次之,這與當地出產的紫金土作泥坯有關。器表紋飾有米格紋、方格紋、格線紋、布紋、席紋、雷紋等。這種粗獷的紋飾與壇、罐等寬大的器形相協調,給人以美的感覺。此外還發現了一種器表施青黃色薄釉的青瓷器,胎色較白,這與當地出產白墡泥有關。青瓷器胎質堅實緻密,器身單薄,器壁均勻,器底厚重。器具內部從底心開始有一圈圈細密的螺旋紋,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線痕。它是一種介於陶和瓷之間的產品,被考古學者稱為“原始瓷”。茅灣里印紋陶窯址的發現,為證明浙江是瓷的故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花紋
茅灣里窯址以燒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為印紋硬陶。硬陶以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原料,因燒成溫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黃色、深灰色。紋飾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紋、格線紋、方格紋、雲雷紋等。用泥條盤築法,高溫焙燒,質地堅硬,叩之有鏗鏘聲。大湯塢方向的窯址以青黃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為原料,色灰白,質地較堅硬密實。製作採用輪制,器型規整,器底壁厚,器身較薄且均勻。外表素麵,里部有螺旋紋。除器底外,表里均施青黃色薄釉。用高溫焙燒,有的大約與硬陶同窯所燒。印紋硬陶器形主要有罐、墰、鼎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碗、杯、盅、鼎、盉等。
意義
人文景點
茅灣里印紋陶窯址,是中國300個著名人文景點之一,位於進化鎮大湯塢村南茅灣里,是春秋戰國時期燒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址,窯址有部分窯床暴露,並發現有釉渣,窯具及大量的堆積層。印紋陶燒結堅硬,扣之有金石聲;胎色多樣,以紫褐、紅褐為主,拍印紋飾繁多,如米字、格線、方格、雲雷紋等,器形多為罐、壇等儲藏器,原始瓷胎較緊密,色灰白、施釉薄、色青黃,內底多為螺旋紋,輪制器形多不盤、盅、碗等。1981年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說明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窯燒瓷業已很發展,精美的瓷器大量套用於日常生活及隨葬入藏,茅灣里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先民們的冶煉技術和精湛的工藝水平,春秋窯址是進化十二景之一。據傳:周朝天子八百年,座座山頭冒青煙,這一帶是當年的陶瓷器生產地。
代表
茅灣里窯址是浙江印紋陶文化的代表。這是生活在浙江的越人與自然界鬥爭的一種偉大創舉,也是立足浙江資源,因地制宜的一種創造。1956年發現的蕭山茅灣里印紋陶窯址,是保存較完整的春秋戰國時代的一處典型的印紋陶窯址。茅灣里窯址存有大量陶瓷碎片及燒壞變形的完整陶器,表紋飾有米字紋、方格紋等,並且表里均塗有一層青色的薄釉,有的則胎質堅硬密實,易吸水分,器底壁厚,器身單薄,外表素麵,裡面有螺旋紋。可見,當時制陶工業的水平已有非常大的提高。
發展
蕭山在春秋時期屬越國的西境,當時這裡制陶業的發展,首先與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恥、爭霸中原而實行的“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與百姓同其勞”的耕戰政策有關;其次,當地自然環境也是燒制陶瓷的理想場所,山上林木茂盛,陶土資源豐富;再是緊臨越國的政治中心會稽,水陸交通發達。綜上所述,這裡成為越國的陶瓷生產基地,有較充分的依據。以印紋陶和原始青瓷為特徵的茅灣里遺址,是越族先民的重要文化遺存,也是中華民族上承夏商周、下接秦漢的泱泱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