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6.83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1250毫米,適合種植馬鈴薯、燕麥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909.1畝,人均耕地5.1畝,林地9335.3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3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909.1畝(其中:田0畝,地5909.1 畝),人均耕地5.1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燕麥 等作物;擁有林地9335.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水面面積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346.5畝;荒山荒地9383.4畝,其他面積276.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59戶通自來水,有26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1.9%)。有32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3.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0戶(分別占總數的21.2 %和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和土路;進村道路為 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有機車14輛。
到2006年底,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34.8%;畜牧業收入64.5萬元,占總收入的36.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04頭,肉牛 91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9.5萬元,占總收入的5.3%;工資性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23.7%。農民人均純收入104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0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19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一產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旅遊業產業。擁有企業1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25戶,共鄉村人口1160人,其中男性620人,女性540人。其中農業人口1153人,勞動力 741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漢族1112人 彝族48人。到2006年底,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5公里。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450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142人,距離鎮中學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8人,其中小學生95 人,中學生4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223.0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村組財務實行“雙代管”,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開展村務公開 ,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4 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2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 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 38 人。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基礎設施建設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畜牧業,種植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