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學名:茄子斑枯病別稱:茄子斑點病
病原中文名:番茄殼針孢
病原拉丁學名:SeptorialycopersiciSpeg.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柄、莖和果實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和果實。葉背面初生水漬狀小圓斑,後擴展到葉片正面或果實上。葉斑圓形或近圓形,邊緣深褐色,中間灰白色,略凹陷,病斑大小1.5~4.5毫米,後期斑面上散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原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初埋生於寄主表皮下,後部分突破表皮,外露呈小黑點狀;殼壁較疏鬆,壁外常粘附部分菌絲體,大小49~122.5×49~128.6微米,器孔口外壁較薄,直徑7.5~57.5微米;分生孢子生於扁球形器底部,數量大,成熟後由孔口逸出,單個孢子無色,針狀,直或微彎,具3~9個隔膜,大小45~90×2.3~2.8微米。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多年生茄科雜草上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後,器內膠質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風雨傳播或被雨水反濺到茄子植株上,從氣孔侵入,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擴大為害。病菌發育適溫22~26℃,12℃以下27.8℃以上發育不良。分生孢子52℃經10分鐘致死。高濕利於分生孢子從器內溢出,適宜相對濕度92%~94%,若濕度達不到則不發病。如遇多雨,特別是雨後轉晴及茄子生長衰弱、肥料不足易發病。氣溫20~25℃,潛育期4天左右。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1)苗床用新土或兩年內未種過茄科蔬菜的陽畦或地塊育苗,定植田實行3~4年輪作。
(2)從無病株上留種,並用52℃溫水浸種30分鐘,取出晾乾催芽播種。
(3)選用抗病品種。
(4)高畦栽培,適當密植,注意田間排水降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