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村

范必村

范必村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大交鎮西南,與南樊鎮史村、西三澗、安峪鎮東三澗、倉豐和澮南、么頭為鄰,有耕地2500餘畝,共有2726口人,八個居民組,種植業以糧食小麥、玉米為主,近年來,該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發展草莓200餘畝,大粒櫻桃700餘畝,還種植山楂、藥材等其他作物。 新農村建設投資50餘萬元建設村文化廣場、辦公室、文化圖書館、老年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室。

基本信息

山西省運城市絳縣大交鎮范必(范壁)村.
范壁村位於運城市東北角與臨汾市交界處千年古鎮大交(澮交),因村落建於崖壁下.北魏時南絳郡治,為囚禁罪犯,再崖壁下建壁堡,故名犯壁,後演變成今名范壁.距縣城26公里.南與東西三澗接壤,西與南樊史村相臨,北臨澮南,東靠倉豐磨頭.人口三千餘口,土地面積五千五百畝.主要為水澆地.由於先民擇水而居,千年以來在西崖下,從南到北,從鑿窯洞而居,現今磚混新房,在一條狹長的古河道邊,形成南北近三里多的村莊.當地人都說:"千續魯,萬下柏;哩哩啦啦是范壁"形容村子大,人口多.
六七十年代由於地下水豐富該村有山西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范壁泉,<水經注>" ...... 有范壁水出於壁下,並西北流......"(流量0.7米/秒)絳縣五大泉之一,因而村名曾又叫"清泉莊".以前村中有一眼大泉曰老(澇)泉四季水長流灌溉,水磨等當地百姓種植水稻,蓮菜,種麻(做繩),蔬菜,大片的竹林,蘆葦盪(粽子葉&#039;葦席),小河裡隨處都有魚&#039;蝦&#039;青蛙&#039;黃鱔&#039;泥鰍&#039;各種水草,葦盪里各種鳥兒做巢,真是人間仙景!就是這曾經奔流的范壁水,養育了一代有一代的范壁人.
隨著工農業用水的不斷增加,范壁灌區(紅旗電灌站)的發展,水井越鑿越深八米&#039;三十米&#039;八十米&#039;一百二十米.....清澈的井水,源源不斷地被送到南樊,史村,三澗,甚至臨汾市的南&#039;北屬寺,由於過量開採,泉水漸漸從人們記憶中消失了,年輕的一代,更是想不到曾經的美景了!在村子西坡上從遠處看到一片樹林,那下面就是1976年,范壁人民用了一年時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設的南北125米,東西80米,蓄水深度7.5米的石砌蓄水池,是當時農業學大寨的成果.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其功能.
水池的北面有一陵園,是為紀念在隨後的一場搶險救災中犧牲的六位英雄,翠柏中烈士的英靈靜靜地躺在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高山,澮水東出絳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西徑翼城南。案《詩譜》言:晉穆侯遷都於絳,暨孫孝侯,改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也。後獻公北廣其城,方二里,又命之為絳。故司馬遷《史記年表》稱:獻公九年,始城絳都。《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晉士城絳以深其宮是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水導源東北黑水谷,西南流徑翼城北,右引北川水,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亂流西南入澮水。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交。《竹書紀年》曰:莊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為文公也........"
范必村,目前以蔬菜、山楂盛產而遠近有名,這其中這個水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是澆地很貴的;現在范必的寨子上的7、8居民組的山楂樹最多,一到八月十五,遍地紅瑪瑙似的山楂讓人看了直流口水。因為靠頭水庫,所以澆地比較方便。范必村與么頭村相鄰,從么頭村中間東西街走到頭,然後左拐有3公里就進入范必村,范必村是大交鎮的一個大村,人口在3500人左右;范必村以蔬菜、山楂而遠近有名;村裡有個為當地百十公里提供水源的一個大水庫范必揚水站,范必村共有八個居民組,由於村里是屬於台階形狀,故然有6個居居組在一個水平線上,7、8居民組在台階的高處,也是水庫的水平線上,這個水庫是1970年左右建成,當時所使用的材料全是墓碑砌成的;是一個橢圓形的,共有八個台階,在每個台階的石條上,都能看到,這個哪位前者的墓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