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范兆飛,1978年生,山西芮城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教授,兼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研究旨趣集中於中國中古時期的家族與社會、北朝政治社會史。200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導師:韓昇教授)。2008年3月任職于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9年10月晉升為副教授。2014年12月晉升為教授。2015年8月調至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2011—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導師:閻步克教授)。2012-2013年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導師:伊沛霞教授)。曾獲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2013)、山西省高等學校131領軍人才(2013)、山西大學青年英才(2012)等學術榮譽。近年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譯著)、“漢唐之際太原士族群體研究”(專著)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魏晉北朝並冀二州士族群體比較研究”1項。出版專著《中古太原士族群體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譯著《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原作者P. Ebrey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獲山西省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並在《中國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等重要期刊上發表系列論文20餘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2001年7月,雁北師範學院歷史學系,歷史學學士學位。
2001年9月—2004年7月,山西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李書吉教授)。
2004年9月—2007年7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學位(導師:韓昇教授)。
2011年9月—2012年6月,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訪問學者(導師:閻步克教授)。
2012年6月-2012年1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訪問學者(導師:伊沛霞教授)。
工作經歷
2007年7月—2009年8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2009年9月—2014年11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2014年11月—2015年7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2015年8月—至今,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學術成就
重要獲獎
2.“ 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 (譯著),山西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4 年。
1.“郭林宗傳”,山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百部篇工程”一等獎,2010年。
學術兼職
2011 年 10 月 — 至今,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
2014年3月—至今,《中國中古史集刊》編委。
主持項目
6.“ 漢唐之際太原士族群體研究(專著)” ,2012 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2FZS014 ), 已結項 。
5.“ 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 (譯著),2009 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09FZS005 ), 已結項 。
4.“ 魏晉北朝並冀二州士族群體比較研究” ,2010 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770024 ),已結項。
3.“中古時期的家族與社會”,2013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支持計畫。
2.“身份、階層與地域:華北地區北朝遺存的調查與整理”,2014年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
1.“太原歷史文獻輯要(魏晉南北朝卷)”,2012年山西省太原市社科院企事業合作項目。
專著譯著
5.《茂林風骨:圖說魏晉南北朝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待出。
4. 《中古太原士族群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014 年。
3. [ 美 ] 伊沛霞( Patricia Ebrey )著,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 —— 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劍橋中華文史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 。
2.《郭林宗傳——漢末名士的歷史世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太原歷史文獻輯要·魏晉南北朝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代表論文
21.《中古太原士族群體的流動與秩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17日第681期。
20. 《魏末城民新考》,《中華文史論叢》 2014 年第 1 期。
19. 《權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論分野》,《學術月刊》 2014 年第 3 期,轉載於《新華文摘》 2014 年第 11 期;《光明日報》 2014 年 4 月 16 日 第 14 版“論點摘編”。
18.《唐代太原士族的通婚關係及門第消融》,《第五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17.《魏晉北朝山西人口分布的歷史演變》,收於李書吉主編:《中古時期的汾河流域》,三晉出版社,2013年。
16. 《史料批評、文本解讀與中古士族政治史研究 —— 以 <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 為中心》,《中國史研究》 2013 年第 4 期。
15. 《中古郡望的成立與崩潰 —— 以太原王氏的譜系塑造為中心》,《廈門大學學報》 2013 年第 5 期,轉載於《新華文摘》 2013 年第 24 期。
14. 《北魏鮮卑喪葬禮俗考論》,《學術月刊》 2013 年第 9 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2014 年第 1 期全文轉載 。
13. 《北魏城市與農村關係新論:一體融合抑或二元對立》,《社會科學戰線》 2013 年第 3 期,《新華文摘》 2013 年第 11 期 “ 論點摘編 ” ,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2013 年第 4 期全文轉載。
12.《東漢時期的庇護者與託庇者關係考論》(譯文),《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1期。
11.《兩魏齊周時代的家族分流與政權對峙——以墓誌所見太原士人為中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2年。
10 .《論北魏太原士族群的集體復興》,《社會科學戰線》 2012 年第 1 期,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12 年第 5 期。
9.《兩晉之際的士族生態與幽冀形勢:以王浚為中心的考察》,《學術月刊》2011年第3期。
8.《十六國北魏時期的塢壁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年第2期。
7.《漢魏之際的人物評論與士風變遷》,《人文雜誌》2010年第5期。
6 .《魏晉之際的黨派分野和士族升降 —— 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為中心》,《復旦學報》
2009 年第 5 期,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2010 年第 1 期。
5.《西晉士族的婚姻網路與交遊活動——以太原士族群為中心的考察》,《南都學壇》2009
年第5期。
4.《東夷校尉與漢晉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變遷》,《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3期。
3.《永嘉亂後的并州局勢——以劉琨刺並為中心》,《學術月刊》2008年第3期。
2.《從墓葬地看隋唐時期太原郭氏的遷徙》,《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年。
1.《西晉社會整合的新視角:再論齊王攸》,《蘭州學刊》2005年第6期。
主要會議
1. 2011年7月,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唐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提交論文“兩魏周齊的政權對峙與士人分流——以墓誌所見太原士人為中心”。
2. 2011年10月,山西大學,“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魏末城民身份辨析”,[作為主辦方參加]。
3. 2013年7月,華東政法大學,“古代中國與東亞世界”國際討論會,提交論文“中古郡望的成立與崩潰——以太原王氏的譜系塑造為中心”。
4. 2013年8月,陝西師範大學,“第一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提交論文“中古郡望的成立與崩潰——以太原王氏的譜系塑造為中心”(發表於《廈門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24期轉載),同時擔任小組主持及評議人。
5. 2013年8月,湖南大學,“第五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高層論壇”,提交論文“魏末城民的身份屬性與政治社會”。
6. 2014年3月,南京大學,“皇帝·單于·士人:中古中國與周邊世界”國際青年學者工作坊,提交論文“魏末城民新考”(發表於《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第1期)。
7. 2014年5月,首都師範大學,“中古中國的政治與制度”學術討論會,評議王安泰論文“中國中古時期樂浪郡形象的變遷——以官爵號為中心”。
8. 2014年8月,華中師範大學,“第二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評議牛敬飛論文“中古狄道辛氏研究”。
9. 2014年8月,西北師範大學,“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國際討論會,提交論文“胙土命氏:漢魏士族形成新解”。
10. 2014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胙土命氏:漢魏士族形成新解”,擔任小組主持及評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