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誠譯名劇五種

版次:1 開本:32開本書是著名話劇演員、導演英若誠先生的譯作。 這裡面的難言之隱就是,這些現成的譯本不適合上演。

圖書信息

作 者:(英)莎士比亞等 著 英若誠
叢 書 名:
出 版 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8260038
出版時間:2001-01-01
版 次:1
頁 數:616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話劇演員、導演英若誠先生的譯作。他從舞台演出的角度,對這五部世界名劇進行了新的詮釋。

媒體評論

代序
英若誠
關於劇本的翻譯
十幾年來,為了工作的需要,我不得不拿起筆來,翻譯了一些世界名劇。這其實並非我的本行。我原來是演戲的,後來雖然也當過導演,但是我始終認為我是個專業演員,搞點兒翻譯充其量只能算是我的業餘愛好。那么我為什麼要自不量力地把這份工作也擔當下來呢?現在收集在這個本子裡的五個劇本,除了《上帝的寵兒》(Amadeus,即《莫扎特之死》)和《譁變》(The “Caine”mutiny Courtmartial)之外,都有現成的譯本,我為什麼要另起爐灶,再來一遍呢?
這裡面的難言之隱就是,這些現成的譯本不適合上演。我希望我這樣說不是太武斷,但是有經驗的演員都會告訴你,演翻譯過來的戲,要找到真正“口語化”的本子多么困難。當然,“口語化”的標準到底是什麼,這本身就很難說清楚。我們的國家幅員遼闊,方言複雜,你認為符合“口語”的,另一位來自別處的人可能覺得十分彆扭。至於以“口語”作為文學創作手段的“白話文”,從“五四”到今天還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話劇,是“五四”以來在我國影響較大,成就也較突出的一種形式,這裡面原因很複雜,不是這樣一篇短文能說清楚的。但是有一點卻不容質疑:話劇是各種藝術形式中最依賴語言的直接效果的形式(我這裡指的是廣義的“話劇”,包括二十世紀由科技手段擴展了的表演藝術,如電影故事片、電視劇以及小品等等)。很明顯,各種藝術中,如音樂、美術、舞蹈等,沒有語言也能獨立存在,而原來靠語言和聽覺欣賞的故事(話本)、詩歌,也逐漸走入書齋,成為個人閱讀的對象。這樣,活的語言,靠聽覺欣賞的語言,在話劇中不可避免地越來越重要。愛好話劇的觀眾並不少,但是很少人滿足於買一本劇本回家去欣賞,絕大多數人還是要到劇場去看演出。這大概是演員的作用。演員賦予舞台語言以生命,劇本上的台詞變成了活的語言,使觀眾得到巨大的藝術享受。但是,在劇場裡,這種藝術享受也是來之不易的。一句台詞稍縱即逝,不可能停下戲來加以注釋、講解,這正是戲劇語言的藝術精髓。戲劇語言要求鏗鏘有力,切忌拖泥帶水,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語言的直接效果”。當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宮廷大臣坡羅紐斯之口說“簡練者,才華之魂也”(For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之時,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問題在於,我們的很多譯者,包括很優秀的譯者,在處理譯文的時候,考慮的不是舞台上的“直接效果”,而是如何把原文中豐富的旁徵博引、聯想、內涵一點兒不漏地介紹過來。而且,我們要翻譯的原作者名氣越大,譯文就越具備這種特點。本來,為了學術研究,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是舞台演出確實有它的特殊要求,觀眾希望聽到的是“脆”的語言,巧妙而有來有往的反駁,這在一些語言大師,例如王爾德和蕭伯納的作品中可以說俯拾皆是,作為譯者我們有責任將之介紹給觀眾。

目錄

關於劇本的翻譯(代序) 英若誠
請君入甕
芭芭拉少校
推銷員之死
譁變
莫扎特之死
通藝術之道 傳名作之神——淺談英若誠的劇本翻譯 申慧輝
編後記 申慧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