鷂式戰鬥機

鷂式戰鬥機

“鷂”是一種亞音速單座單發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是英國原霍克飛機公司(已併入英國航宇公司)和布里斯托航空發動機公司(已併入羅·羅公司)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其主要任務是空中近距支援和戰術偵察。1966年8月“鷂”式原型機試飛,1969年4月開始裝備英國空軍。“鷂”式飛機採用帶下反角的後掠上單翼,一台“飛馬”發動機,機身前後有4個可旋轉0°~98.5°的噴氣口,提供垂直起落、過渡飛行和常規飛行所需的動升力和推力,機翼翼尖、機尾和機頭有噴氣反作用噴嘴,用於控制飛機的姿態和改善失速性能。“鷂”具有中低空性能好、機動靈活、分散配置、可隨同戰線迅速轉移等特點。其最大缺點是垂直起飛時航程和活動半徑小、載彈量小並且陸上使用時後勤保障困難。

基本信息

結構性能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武器裝備:典型帶彈方案為一對30毫米“阿登”機炮艙,三顆454千克炸彈,一對“馬特拉”155火箭發射筒,以及“響尾蛇”空空飛彈等。
尺寸數據:翼展7.70米,機長13.89米,機高3.45米,機翼面積18.68平方米,展弦比3.175,機翼後掠角(1/4弦線處)34°。
重量數據:空重558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134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1186千米/小時(高度300米),海平面最大爬升率180米/秒,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垂直起落時92千米、短距滑跑時418千米,轉場航程(帶四個副油箱)3300千米

相關介紹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1998年春天一個晴朗的上午,美國海軍陸戰隊飛行員彼德·揚特駕駛一架鷂式戰鬥機飛上了藍天。當飛機爬升到14500英尺的高度時,發動機突然熄火。揚特兩次試圖重新點火,但它一點兒反應也沒有。“飛機失去控制!”他通過無線電冷靜地向地面報告。“發動機熄火,沒有反應。我準備跳傘!”接著他拉動了彈射桿。揚特立刻被彈出座艙。當降落傘在他頭頂打開時,它的兩根背帶猛地抽到了他的頭盔上。這名42歲的陸戰隊中校、兩個女兒的父親,由於頸部折斷當場死亡。時常發生機毀人亡的事故,AV—8A多半意外墜毀揚特並不是第一個因為鷂式戰鬥機失事而喪命的飛行員。自從美國海軍陸戰隊1971年從英國引進這種飛機以來,它在非作戰情況下共發生了300多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起事故和900多起險情,導致45名飛行員送命。這些人大多都是優秀飛行員,他們有的是剛剛走出航校大門的高才生,有的是陸戰隊重點培養的中堅力量。按照美國軍方制定的衡量飛行安全的標準———每10萬飛行小時重大事故(也稱A級事故,指導致人員死亡或永久受傷,或財產損失超過100萬美元的事故)率,第一種鷂式飛機(AV—8A)的A級事故率之高簡直稱得上是天文數字———31.77起/10萬飛行小時。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於某鷂式中隊接連發生機毀人亡的事故,中隊飛行員乾脆給這種飛機取了個“寡婦製造者”的綽號,結果它一直流傳至今。據統計,AV—8A一半多在事故中墜毀。20世紀80年代中期,陸戰隊開始用安全係數更高、作戰能力更強的AV—8B取代AV—8A。但是截止到1996年,新型鷂式戰鬥機也摔毀了近1/4。AV—8B的平均事故率是11.44起/10萬飛行小時,比同期其它軍種攻擊機或戰鬥機的事故率總和還要高。此間,由鷂式飛機失事所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18億美元。2001年似乎是鷂式飛機的“安全年”,它創下了有史以來最低的A級事故率———2.74起/10萬飛行小時。但截止到10月1日,鷂式戰鬥機2002年的A級事故率又重新升到9.66起/10萬飛行小時。在鷂式飛機的老家英國,它們在安全方面的糟糕表現與美國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鷂式太能“索命”,連一向以拾美軍破爛為榮的台灣都不敢碰它。

操作原理

操作複雜,發動機熄火,控制桿卡住,設計缺陷多由於鷂式飛機使用了獨特的空氣動力原理,因此駕駛它對飛行員也就提出了特殊的挑戰。普通噴氣式戰鬥機只有起飛和降落兩種操作模式,而鷂式飛行員則需掌握四種基本的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起降方法。除了節流閥、控制桿和方向舵踏板以外,他還必須控制好四個旋轉式噴氣管,以確保飛機得到所需要的升力或降力。在垂直飛行時,他還要密切注意風向。如果在夜間或航行中的軍艦甲板上起降,飛行員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更多了。如此複雜的操作需要飛行員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但是由於這種飛機故障頻繁,經常被停飛,因此飛行員只能在模擬器上練習。由於訓練時間不足,飛行員在飛行時很容易發生誤操作,這也是導致鷂式頻頻墜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鷂式從頭到腳都是毛病,發動機熄火、壓縮機葉片出現裂紋、控制桿被卡住、副翼擺動失靈、導向輪自己滑出跑道等,這些故障都發生過。用一位飛行員的話來說就是,“你能想像到的故障會發生,想像不到的故障也會發生”。但最要命的還是陸戰隊在排除這些故障中表現出的不負責任的遲緩。1986年,一位飛行員就發現副翼擺動失靈,可直到去年才真正排除這一隱患。此外,鷂式戰鬥機彈射座椅以及發動機上的設計缺陷,也是拖了多年之後才得到糾正的。此外,鷂式飛機還很難“伺候”。如果更換它的發動機,平均需要550工時,而對F/A—18做這項工作則只需9小時。鷂式每上天一小時,平均需要25小時的地面維護,這相當於F/A—18的2—5倍。

技術奇蹟

曾被視為“技術奇蹟”,被指望成為陸戰隊的空中支柱儘管鷂式飛機的安全記錄十分惡劣,但陸戰隊卻一直對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為“有陸戰隊特色的空中力量”的支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南太平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洋的瓜達康納爾島經歷了最慘烈的戰鬥。在戰鬥的緊要關頭,美國海軍出於本軍種的作戰需要還撤走了對陸戰隊的空中掩護。結果此次戰鬥中,共有1000多名美軍陸戰隊員送了命。從那場戰役之後,陸戰隊就發誓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空中力量。1957年,當時的陸戰隊總司令提出一個大膽構想:成立一支既能像直升機那樣垂直起降又具備固定翼飛機航程和速度的新型戰鬥機部隊。這個構想直到1968年陸戰隊在英國一個航展上第一次見到鷂式戰鬥機後才開始付諸實踐。據當時參加航展的陸戰隊上校托馬斯·米勒回憶說,“我對它一見鍾情。它的兩個機翼可以向後向下折起,4個噴管噴出的熱空氣可以提供23800磅的推力,使整個飛機能夠從地上升起,進入盤旋狀態,然後再飛向遠方。這簡直是一個技術奇蹟”。陸戰隊如願以償,1971年向英國購買了第一批鷂式戰鬥機。在此後的31年裡,共購買了397架,儘管已經停產,但陸戰隊目前還裝備著154架鷂式戰鬥機,它們還將服役13—17年。無論續航能力還是目標定位能力,鷂式都已經落伍

發展後期

雖然被陸戰隊寄予厚望,但“鷂”本身的設計缺陷就決定了它在戰場上不會有太大的出息。噴管噴出的氣體溫度過高,容易損壞跑道,而強大的吸氣又容易吸進小鵝卵石等雜物,對發動機造成破壞。此外“鷂”的自重不能太大,否則無法垂直起降,這就限制了它的載油量,從而進一步限制它的航程和其它負載。它的最大外部負載只有9000磅,與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此相比,F/A—18的負載為1.55萬磅。為了減輕重量,“鷂”的油箱沒有加裝防護裝甲,油箱裡沒有阻燃泡沫,也沒有加襯能夠自我密封的隔膜(這種隔膜可以堵住被子彈射穿的窟窿),這些省略降低了它的戰場生存性。但鷂式戰鬥機最致命的軟肋還是它的噴氣管。出於平衡的考慮,它產生推力最強、同時也是溫度最高的噴管位於機身中央,而其它飛機的最熱點則在機尾附近。所以一旦被熱尋的飛彈擊中,鷂式飛機受的傷將更加致命。這點擔心已經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得到了證實。在那場戰爭中,陸戰隊共有7架鷂式戰鬥機被伊軍炮火命中。根據美軍的戰後評估,鷂式戰鬥機的戰損率為每出擊1000架次損失1.5架飛機,而陸戰隊的主力戰鬥機F/A—18則毫髮無損。在去年的阿富汗戰爭中,鷂式戰鬥機由於缺少一種雷射瞄準系統,因此作戰時只能由其它飛機提供定位。結果在去年11、12兩個月,“鷂”參戰最繁忙的階段,它們也不過出動342架次,扔下了161顆炸彈。“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家安東尼·科德斯曼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鷂式戰鬥機以往擔負的緊密空中支援的任務已經發生了變化,在阿富汗戰場上,緊密空中支援就意味著B—52在3萬英尺的高空投下雷射制導炸彈。此外,裝備著獄火式飛彈的捕食者無人機也能夠執行鷂式的任務。AV—8B無論在續航能力、戰鬥負載、戰場生存,還是在目標定位、通信能力上都已經落伍了。它之所以能夠參戰,無非是五角大樓想給每個人一個上場機會罷了”。

性能特點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①在艦上垂直、短距起降可以不依賴艦上設備 ( 如彈射器和攔阻裝置 ), 占據甲板面積小 ( 只需 30 米見方的甲板就能起落 ), 故可在中、小型艦上使用,並且受風速、風向和甲板運動的影響很小。
②“海鷂”與“鷂”之間的最大變化是在機頭安裝了“藍狐”雷達,增大了探測攻擊跟蹤,具有執行空對空、空對地雙重任務能力,“海鷂” FRS.MK2 還具有下視 / 下射和多目標攻擊能力。
③垂直起飛的載重損失大,攜彈量和續航力明顯減弱,使用受限。

主要改型

“海鷂” FRS.MK1 。英國海軍的多用途噴氣式垂直 - 短距起落戰鬥、偵察和攻擊機。其飛行性能與“鷂” GR.MK3 大體相同,能在速度為 59.5 公里 / 小時的風中從 152 米長的平面甲板上攜帶全部作戰裝備起飛。
“海鷂” FRS.MK2 。“海鷂” FRS.MK1 的改進型。加長了翼梢,加長了機身、改裝了天線和外掛物。改裝了新型“藍雌狐”脈衝都卜勒雷達,具備全天候下視 / 下射能,能實施多目標攻擊,大大加長了飛彈發射距離,改進了電子反干擾性能。

基本數據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FRS.MK1, 除以下各項外,與 GR.MK3 相同 )
乘員 1 人
動力裝置 一台“飛馬” MK104 推力可轉向渦扇發動機
載油量 4699 千克
最大速度 1.25 馬赫 ( 高空 )、1185 公里 / 小時 ( 低空 )
巡航速度 0.8 馬赫 ( 高空)、650 ~ 883 公里 / 小時 ( 低空 )
起飛滑跑距離 305 米 ( 最大起飛重,不帶斜曲面躍飛 )
作戰半徑 750 公里 ( 高空截擊、作戰 3 分鐘 )、463 公里 ( 對面攻擊 )、750 公里 ( 偵察搜尋 )
載彈量 3630 千克 ( 短距起飛 )、2270 千克 ( 垂直起飛 )
機長 14.50 米 (FRS.MK1)、14.17 米 (FRS.MK2)
機高 3.17 米
翼展 7.70 米 (FRS.MK1)、8.3 米 (FRS.MK2)
最大起飛重 11880 千克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武器 基本與 GR.MK3 相同,更改了外掛架,採用了新的彈射投放裝置 (ERU),在翼下外側掛架可掛 4 枚 AIM-9 “響尾蛇”空-空飛彈 ( 印度海軍型帶馬特拉公司的“魔術”飛彈 ) 。可攜帶兩枚“海鷹”或“魚叉”空-艦飛彈。 FRS.MK2 還可攜帶 2 枚 ALARM 反輻射飛彈。其它配合使用的標準武器還有 113.4 千克、 226.8 千克和 453.6 千克 LDGP 自由墜落炸彈 ,113.4 千克和 226.8 千克“蛇眼”慢降炸彈, LAU-10A 、 LAU-68A 和 LAU-69A 火箭發射器 ,MK77 燃燒彈、 APAM 集束炸彈 /MK7 集束彈箱,以及 PMBR 教練彈掛架。
雷達 “藍狐”雷達  FRS.MK1、“藍雌狐”雷達 FRS.MK2
火控系統 平視顯示器 / 武器瞄準計算機
電子對抗設備 被動式電子監視和告警器

作戰運用

鷂式戰鬥機鷂式戰鬥機
1982 年在英阿福克蘭群島 ( 馬爾維納斯群島 ) 對抗中,總共 28 架“海鷂”飛機從航空母艦“赫姆斯”號和“無敵”號上出動 2336 架次。空戰中,“海鷂”摧毀對方 22 架飛機,自己無一損失。 4 架“海鷂”由於事故墜毀,另有兩架毀於地面火力。到 1993 年 6 月,英國海軍尚擁有 37 架這種飛機,其中包括 2 架 MK2 型。
識別特徵: “海鷂”與“鷂”之間的最大變化是提高了座艙。座艙提高了 280 毫米,以改善飛行員的視界。增大了機頭空間,機頭可以折轉,便於維護和減小艦上停放空間。相比之下,“海鷂” (FRS.MK1) 的機頭更尖,但 FRS.MK2 的機頭略顯鈍。

相關資料

1.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tztx/200501140097.htm

2.http://www.dayoo.com/gb/content/2001-11/05/content_263553.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