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英國的窗稅是1697年威廉三世在位期間,政府透過制定《解決削邊錢幣不足法案》(Act of Making Good the Deficiency of the Clipped Money)而開徵的稅項,當時用意是希望透過稅收來鑄造充足的錢幣[,至於選擇開徵窗稅的另一原因,是因為當時輿論反對開徵入息稅,結果政府以窗稅代替,而英國的入息稅則遲至18世紀晚期才開徵,但在19世紀初再因輿論壓力而一度廢除。此外,引入窗稅以前,英國亦曾經開徵過壁爐稅(Hearth Tax),按房屋的壁爐多寡收稅。不過,由於壁爐在屋外往往難於觀察,評稅人員要入屋才能確知樓宇的壁爐數目,結果此稅被指侵犯隱私,而於1689年廢除。
窗稅最初設立時,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對每座樓宇劃一收取固定的2先令稅款;第二部份的稅款則按樓宇窗戶數目的多寡而釐訂。按當初規定,一座樓宇凡擁有10度或以上窗戶,都要繳交第二部份的稅款,擁有10至20度窗戶的樓宇業主要交4先令,多於20個窗戶的要交8先令。在1766年,政府修例,擁有7度或以上窗戶的樓宇都要繳納第二部份的稅款,這個下限後來又於1825年上調為8度窗戶;而原本第一部份的樓宇固定稅率後來亦於1778年改為浮動稅率,並按物業的價值徵稅。任何人士,凡因貧困原因而獲豁免繳納教會稅(Church Rate)或濟貧稅(Poor Rate),都可免繳窗稅。
一般而言,窗稅的評稅工作相當其他稅項簡易,房屋愈大,窗戶愈多,業主就要相對繳交更多的稅。然而,窗稅尤其對當時的中產階級構成很大負擔,使之相當不受歡迎,有輿論更認為此舉無異於向“光和空氣”徵稅。不少人為了減輕負擔,索性將一些窗戶封起,因此時至今日,英國到處仍可見到一些窗戶被封起的歷史建築。相反,對富有人家而言,房產擁有大量窗戶卻變相成了標榜身份及地位的手段,所以不少富家大族都愛在他們的房產多辟窗戶。
窗稅在1697年首年開徵就為庫房帶來120萬英鎊的收入,自1747年至1808年間,稅率曾經上調至少6次,但稅率後來於1823年下調。在1850年及1851年之交的冬天期間,英國輿論強烈要求政府廢除窗稅,最終促使政府在1851年7月24日正式廢除窗稅,取而代之的是房產稅(House Duty),向有住人的房屋開徵。在廢除之前一年,窗稅共為庫房帶來185.6萬英鎊稅收,而在英格蘭,大約有6,000座房屋擁有50度或以上的窗戶,另有約275,000座房屋有10度或以上的窗戶,而擁有7度或以下窗戶的樓宇則有725,00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