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學院在南肯星頓校區還有一個中心圖書館,其中包含了科學博物館的圖書館,面向登記的公眾開放。中心圖書館,平日每天開放到深夜11時,臨近考試的幾個月實行24小時開放。2000年校友加里·田中捐贈兩千七百萬英鎊幫助建立了一幢新的商學院大樓,被命名為田中商學院(Tanaka Business School)。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2004年命名田中商學院的正門為帝國學院的“正門”。 學院每年花費巨額資金在不斷翻新學院的設施,最近的工程包括翻新南肯星頓區的大樓,重建學生宿舍和一個於2006年初建成的新體育中心。

歷史
帝國理工於1907年由城市和行會學校(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 皇家礦業學校和皇家科學學院合併組成,儘管這三所學院仍然在憲制上保留著自己的實體,帝國學院在1907年七月獲得了皇家特許狀,成為一個實際上統一的實體。1960年代,隨著兼併前帝國學會(Imperial Institute),現在的南肯星頓校區基本成形。 隨後,聖瑪麗醫院醫學院(1988),國家心臟和肺學會(1995),察靈十字和西敏寺學校(Charing Cross and Westminster schools,1997)先後併入帝國理工,組成醫學院,作為帝國學院的第四個憲制學院。 1997年,帝國理工醫學院兼併了皇家研究生醫學院,皇家婦產科學會,2000年又兼併了甘迺迪風濕病學學會。
同樣是2000年,帝國理工又兼併了並不是十分知名崴學院(Wye College)作為它的一個分校區,主要研究環境科學。人們認為帝國學院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崴學院所擁有的大量土地,帝國學院於2005年12月6日宣布崴校區吸引了10億英鎊的投資,將被建成一個世界級能容納12500人的生物燃料研究中心。
2002年,維持了幾十年的憲制學院系統被廢除,而採用了新的院系制度。
2005年底,學院宣布將合併自然科學院(Faculty of Physical Sciences)和生命科學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組成新的自然科學院(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
2005年12月9日,學院宣布計畫退出聯邦制的倫敦大學,並正式開始與倫敦大學磋商相關事宜。
教育

帝國理工一貫在英國各種大學排名中名列三甲。綜合近來各種大學排名數據,儘管帝國理工是專攻科學的大學,它仍然能夠占據綜合排名第三的位置,同時排在許多工程和醫學院排名的榜首。 從世界上來說,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的2006全球大學排名表顯示,帝國理工世界總體排名第九,在工程和信息技術世界排名第四位(歐洲第一),醫學世界排名第四,科學世界排名第九。08年世界大學排行第17位
研究
帝國理工是英國研究收入最高的一所大學之一,在2002-2003年度,研究收入達到一億六千七百萬英鎊。這些收入包括政府,慈善機構和商業機構的資助。 學院在生命和自然科學方面的高級研究有著世界級的聲譽,通常被認為與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相當,甚至在這個特定的領域超過了它們。
院系設定
工程院
航空航天系

化學工程和技術系
土木與環境工程系
計算機系
地球科學和工程學系
電子工程系
材料系
機械工程系
生命科學院
生物學
生物醫學
細胞和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
醫學院
臨床醫學
流行病學, 公共健康和初級保健
研究科學
甘迺迪風濕病學學會
藥學
國家心臟和肺學會
神經系統和心理健康
外科,腫瘤學,生殖生物學和麻醉學
自然科學院
化學系
科學,技術和醫學歷史系
數學系
數學科學學會
物理系
著名校友
高錕:光纖之父,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沈元: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人之一。
王大珩:兩彈一星元勛,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玉珊:中國航空教育家和結構分析專家。
涂長望: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溫詩鑄: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天從:著名冶金學家。
楊廈:自由民主戰士,東南亞地區現代民主主義思想啟蒙者和社會主義革命領袖.其著作和被翻譯成超過81種東南亞土著語言廣泛傳播.目前轉戰於西非和中亞國家奮鬥中.
Sir Alexander Fleming: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拉吉夫·甘地:印度總理
T·H·赫胥黎:科學家和作家。
Branislav Ivkovic:政治家。
布賴恩·梅(Brian May):皇后樂團(Queen)成員。
W. H. Perkin:苯胺染料的發現者。
Trevor Phillips:記者和政治家。
西蒙·辛格(Simon Singh):大眾科學作家。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 G. Wells):科幻作家。
雷頌德:香港著名流行曲創作人
宣萱:香港著名電視女藝人
郭炳湘兄弟: 香港著名商人,財富僅次於李嘉誠
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7年 THOMSON, Sir George Paget
1948年 BLACKETT, Lord Patrick Maynard Stuart
1971年 GABOR, Dennis
諾貝爾化學獎
1937年 HAWORTH, Sir Walter Norman
1956年 HINSHELWOOD, Sir Cyril Norman
1967年 PORTER, Sir George
1969年 BARTON, Sir Derek
1973年 WILKINSON, Sir Geoffrey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29年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
1945年 FLEMING, Sir Alexander (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
1945年 CHAIN, Sir Ernst Boris
1963年 HUXLEY, Sir Andrew Fielding
1972年 PORTER, Rodney Robert
費爾茲獎得主
1958年 ROTH, Klaus
1986年西蒙·唐納森 (現任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