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的來由
中華民族居住文化源遠流長,遠古先民從鑿穴而居、構木為巢到築室而居,經過了漫長的時期。新型石器工具出現的同時,陶器和制陶業隨之產生,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了從穴居演進為築室而居。
草房是上無片瓦下有立錐之地的貧寒之家建造的住室,也是漁家、獵戶等禦寒避風雨的臨時居所。草房雖然粗糙簡陋,沒有瓦房豪華氣派、堅固耐用,但冬暖夏涼,總可成為貧民的棲身之所。草房原是鑿穴而居,構木為巢到磚瓦房的過度階段,磚瓦房出現後,仍為貧民的居所,長期與磚瓦房並存。
草房用料及構築式樣也不完全一樣。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土、木、葦、草盡為建材。構築式樣有一面坡、兩面坡懸山、四面坡歇山等。冀東地區的草房北部山區多為山陽一面坡,南部平原以起脊兩面坡懸山為主。
草房工藝
砌牆體
牆體多用土坯砌就。土坯基本分兩種,一是草坯,一是無草坯。草坯用稻草或麥秸鍘成2寸左右長的段和泥,以無底模子抹成。無草坯即燒磚用的土坯。兩種坯砌牆體,均需夯實地基,地面以下壘三四行磚,地面上砌六七行磚,以上砌土坯。以起脊兩面坡草房為例,土坯山牆和界山牆達到一定高度,砌出等邊鈍角(角度基本和瓦房同),作為承重牆,直接架檁。
草坯牆外面裸露,無草坯牆外面則要採取保護措施,以防雨淋。方法有兩種,一是抹草泥,方法簡單略去不述;另一種是披穰子。高粱穗用碌碡碾去粒,碾軟無粒後稱穰子。先把牆面用草泥或無草泥抹平,然後由下往上依次把穰子用泥貼上在牆上。在磚垛上抹一條寬4寸左右的無草泥,穰子尖朝下一根挨一根地把根粘在泥上。用泥把已粘在牆上的穰子根部抹平,進而在第一排穰子根部以上抹第二條泥,把第二排穰子粘在牆上。同樣方法依次把穰子披到房子頂部。因風吹雨淋,兩種保護牆體的材料日久均會剝蝕脫落,可以重新抹泥和披穰子。
南部沿海地區,多用“垍疙瘩”砌牆體。在平坦、濕潤、長草的鹽鹼地里,先劃線,然後用平板鍬切剷出長方體土塊,稱垍疙瘩。用垍疙瘩砌牆體,帶草的一面朝外。垍疙瘩系鹽鹼土又有草面,比較耐雨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沿海地區還有垍疙瘩房,但那時一般已非草頂,而是土頂或泥頂。現在,沿海一隅偶爾可見垍疙瘩牆頭,垍疙瘩草房已經絕跡。
還有一種是草牆體。用木桿搭成牆體架,把葦子或稻草用細繩密密地勒到木桿上,里外抹草泥。
用包括垍疙瘩在內的土坯砌牆體所建的草房,一般為永久房,草牆體一般用於臨時建築。沿海的魚鋪,一般用草牆體。
搭房架
前面所述各種構築式樣,檁條均架在承重牆上。以冀東常見的兩面坡懸山式為例,左右山牆和中間界山牆,上面均砌出頂尖,夾角一般為120°左右,等邊。每間房等間距抄手架9根~13根比較細的輕型檁,前後坎牆可架檁,也可牆扛不架檁,如不架檁,前後門框上面架“過木”(和坎牆上面平,以備架笆片)。牆上檁下墊木板,相當於木架房栿上的屜。所謂抄手檁,即左右檁不做燕尾榫眼,而是搭接在牆上,用扒鋸子(騎馬釘)連線。
苫草頂
先在檁上鋪一層笆片,超出牆體五六寸。笆片一般用荊條編制,造價較低。笆片大小根據房頂坡面酌定,一般為若干片鋪滿房頂。笆片的編織方法多為經緯縱橫或織成二紋花紋,前者居多。笆片上苫草,草的種類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笆葦、水草、茅草、稻草、蒲草等,笆葦耐雨淋日曬,為上乘。
以笆葦為例,先投葦子,按長短分類,再把一部分葦子碾壓軟用水浸泡作棱接,同時用青麻繞“經子”(麻皮續接上勁繞成的坯子線)備用。在地上擺一把棱接,把經子栓在一端。在棱接上與棱接垂直交叉放一把葦子,用經子越過葦子向下掏過棱接索住,同法把葦子一把一把索在棱接上。棱接一般在葦子中間或偏近尖部。葦片寬度一般為半間房的寬度。
把葦片根部戳齊,根朝外從房檐開始鋪。葦片超出笆片四五寸,以保護笆片和牆體。鋪完一排,接著向上鋪第二排。第二排壓住第一排五分之四左右,第一排根部露出一尺左右即可。同樣方法依次鋪到中檁,使前後葦片在中檁上交叉,蓋嚴中檁。交叉點以上壓一根竹竿或木桿,用經子把桿子綁在葦子交叉處。用剪子把長出桿子部分的葦子尖剪掉,使房脊處整齊。剛苫的房頂虛而不實,怕大風颳,可以用桿子壓住,待幾次雨把草淋實後再撤去桿子。
這種草房雖然造價低廉,冬暖夏涼,但不耐久,一般能挺十幾年,草腐朽後會漏風漏雨,還得揭掉重新苫。舊草房遇風雨交加,會外面大下,屋裡小下,擺滿罈罈罐罐接雨水。舊草房的主人最怕的是雨天。字畫仿古做舊,傳統方法是用舊草房淋下的雨水噴灑,可以以假亂真。收藏家張伯駒、國畫大師齊白石都曾鑑定古舊書畫走過眼,除臨摹水平高超外,作舊手段也是因素之一。草房最怕大風颳,尤其是旋風。
杜甫與草房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就有風颳草房的生動描寫。詩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低者飄轉沉塘坳……”過去的貧寒之家,只能以茅屋草舍禦寒避雨。他們艱苦奮鬥,口難肚攢,企盼著有朝一日住上清堂瓦舍。杜甫在詩中也喊出了窮困文人的這一企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新中國成立後,神州大地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後,人們逐步脫貧致富。屬於渤海經濟圈、站在改革前沿的冀東,更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草房早已不見蹤影,僅成為人們辛酸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