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
據苟王寨中石刻:“宋建炎三年(1129)選用六月上旬修”,始建於南宋初,為避金兵入侵而建。金兵雖未入川,但洪雅軍民未雨綢繆。又刻新兵人白千戶。又刻:“西蜀不幸,連年被韃賊所擾,此戊戍嘉熙時也。”該寨曾用以抗擊元軍。又據石刻《八面山苟王寨修造記》:造像的原因是因為苟王寨內“天陰雨則鬼夜哭,以當時橫離鋒鏑或食盡而斃者多耳。弘治初,居人鑿大士像於壁遂不復聞”,確知今存造像為明代。與明人曹學全《蜀中名勝記》所載相同,1955年四川省文物調查隊來洪未找到。1983年發現。
基本資料
該造像在天然石窟長廊而建的抗元城寨內崖壁上。該石窟長廊總長2000餘米。造像分布在中段的800米之間。石廊高15米,進深7—8米,上有天然岩石伸出蓋住石廊,能蔽風雨。下臨九龍溪峻谷,形勢險峻。
古時其上置木梯以下。廊內有泉水、瀑布供飲用。
造像三殿。分造30龕94軀。在距石廊地表1.5至2米高處起造。編號1—30。分別稱大佛、二佛、三佛殿。造像龕形大都為長方形敞口平頂。龕長1—2.7米,高1—2.1米。深35厘米。高浮雕。造有三佛、三聖、十八羅漢、觀音、真武、文昌、地藏、釋迦成道,三教演道,十殿閻君等。
大佛殿21龕58軀。主像觀音高2.7米,赤腳立蓮台上,右側上下造羅漢18軀。左上為燃燈佛,左中釋迦悟道,左下三世佛、三身佛、孔雀明王、馬鳴王、牛王諸菩薩。二佛殿造三佛一龕三軀。
三佛殿主龕三教聖人,孔子、如來、老子,像高1.3米1.2米不等,龕下造中三教,下三教像33軀。除造像外,另有石刻13幅。多為記述該時期歷史的資料。有很高的學術研討價值。
風俗文化
苟王寨造像及題刻,是擺脫外來佛教造像思想束縛的具有自己的、民族的、世俗化風格的,是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珍貴文物資料,反映當時人們現實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造像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