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苞茅縮酒”中的“苞”在古書中通“包”,“苞茅”是產於湖北荊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帶的一種茅草。相傳楚王在這一帶立國之初,環境非常艱苦,周天子優待楚人,讓楚人上繳的貢品就有這種廉價的茅草。用這種茅草過濾酒漿,以祭祀祖先。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齊桓公糾合諸侯討伐楚人,問罪的兩條理由之一,就是楚人不向周天子貢奉苞茅,周天子“無以縮酒”。“苞茅縮酒”的遺俗,至今在湖北南漳猶存。
起源
杜預曾解釋說:“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為縮酒。”講的是這種古禮用於祭祀,方法為將酒澆灌於直立的包茅之上,表示讓祭杞的對象享用了。類似於現在把酒澆在地上,以祭奠先,把酒灑在江上,表達一種心情。“苞茅縮酒”是《端公舞》巫舞專班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一個獨立的歌舞場面,並不包括在《端公舞》之中,因為二者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區別。“苞茅縮酒”獨立成篇,只有單獨一場歌舞演奏。若在白天,選一個有山有水或草木茂盛之中的一塊不大的空曠之地舉行;若在黑夜,則燃起一堆熊熊大火,作法事者3至5人或5至7人手執法器,時而圍繞火堆轉,邊唱邊舞;時而面對大火,原地唱歌起舞。其主要內容是祭祀神靈,祈求它保佑人間或後生太平、為之驅災消禍、祈盼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