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逐鹿之戰中,黃帝運用鼓震懾了蚩尤部落,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而蚩尤部落正是苗族的祖先,鼓聲給苗族部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鼓逐漸成了苗族心中的神靈。
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先民也開始製作和使用鼓,這就是苗鼓的起源。
湘西的苗鼓有慶年、慶神兩種,隨著苗族人民審美情趣和鼓樂承傳的變化,一般在農曆"四月八"、每年春節前後、趕秋、椎牛、豐收喜慶、婚嫁、迎賓客等重大活動里,他們都以鼓樂相迎,以鼓樂作為抒發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溯源,筆者贊同苗族學者石啟貴的觀點,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論述:"苗人在環境上,苦於種族、政治、經濟之壓迫,無以進展,故文化知識較落人後,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峽谷之間,出作入息,少與漢人接近,坐井觀天,孤陋寡聞。若不尋求一種娛樂,則不足以資人生樂趣、提高思想、活躍精神、促進健康,而有裨益於人身者,僅鼓樂一項。"此時,苗鼓的社會功利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苗族鼓樂最具有舞蹈特色,因為苗族鼓樂常常伴隨著舞蹈,它是音樂、舞蹈的完美結合。在我州。苗族鼓樂稱為鼓舞,有很強的地域性。由於苗族文化、歷史與審美的因素,苗鼓舞通過敘事性的表演方式,構成了湘西苗族鼓樂的獨特個性;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舞蹈動作,再現了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勞動的圖畫,可以說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