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起源
農曆五月,漢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在貴州的苗族也有在農曆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漢族的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龍船節卻在農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龍船節苗語叫"咋瓮"(意即劃龍船),又名"婁瓮"(意即吃龍肉)。龍船節一般在清水江上舉行,清水江穿過凱里又名龍頭江,每年農曆五月,居住於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這裡歡度龍船節。
節日習俗
節日歷史
苗族龍舟競渡具有悠久的歷史,明(嘉靖)《貴州通志》卷三“風俗”記載:“鎮遠府端陽競渡。府臨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龍船,繪畫首尾,集眾搬演居戲。以箬裹米為粽,棄水中。拽船爭先得渡者,是歲做事俱利焉”。清(乾隆)《鎮遠府志》卷九“風俗”:“重安江由秉入清江。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制詭異以大樹控槽為舟,兩樹併合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皆站立劃漿,險極。是日男女極其粉飾,女人富者盛裝錦衣,項圈、大耳環,與男子好看者答話,唱歌酬和,已而同語,語至深處,即由此定婚,甚至有時背去者”。清(同治)徐家翰《苗疆聞見錄》:“(苗人)好鬥龍舟,風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競渡於清江寬深之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
習俗
苗家還保存一種獨特的、優良的傳統習俗。一是在賽龍船之前,定要把秧插完、搞好農活,不然,參賽時會給人瞧不起;二是平日關係中發生一些矛盾而參加比賽的人,一上龍船必須握手言歡,團結一致;三是比賽的組織者在終點地方放出一隻肥大活鴨,讓抵達終點的水手追逐捕捉,場面十分有趣。
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龍船,製作精美;還為保護龍船而建船房。在陡水河畔,往往可以見到一幢幢長長的瓦頂木架房,那就是船房。龍船下水前請寨老一人位於沙灘下,面對龍船唱念祖先起源的古歌,並殺一隻公雞祭祖先以保佑船隻平安。比賽一結束,龍船進庫,以免雨淋日曬。因此,苗家的龍船可以用得10幾年或數10年,甚至上百年。
各村寨在龍船節結束時,必須挑全村最肥大的豬,宰後請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謝全村對龍船節的支持。 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為苗家龍船節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將龍船洗刷一新。至二十二、二十三兩天,將母船於船係為一體並安上龍頭。二十四日隆重舉行開劃儀式,在河邊或緩口有龍神之位的井邊、溝邊,置方桌一張,桌腳要綁上去掉樹葉和樹皮的樹枝,綁雨傘一把,綁紅布、紙錢和一把青草。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雞一隻,以掃邪敬神。過去過龍船節的頭一天,要請巫師念經,現在這裡巫術禮儀大多從簡。但巫術規矩不停,如龍船在劃渡中不得半途停頓或休息,須一鼓作氣劃至終點。待龍船調頭後,掌舵者分給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驅邪,合一齊投入江中。
龍船節期間,清水江兩岸人山人海,除競船外,還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動,這期間更是男女青年遊方對唱、談情說愛的佳節。
龍船介紹
龍,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徵。苗族的龍船很別致,
一般是一株大杉樹或大梧桐挖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划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著划槳的,不同於漢族的坐著划槳。船身長20米左右,船頭翹起水面很高,安裝上一個大龍頭。龍頭是由水柳木雕刻而成,雕刻十分精美,上面塗著金、銀、紅、綠、白各色,猶如鱗片熠熠耀眼,一對龍眼炯炯有神,彎彎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謂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宛似牛角的龍角上,通常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語。
平時,龍船放在專放船體用的"龍船硼"內,有的"龍船棚"還寫滿楹聯,如:"龍船千古事,忠孝一生興,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事傳,江山千古意,時序百年興'等等。橫批則多為"民眾團聚"、"萬寶來朝"。兩個角尖之間拉一根細繩子,掛上小紅旗。角後有四根一米多長的野雞毛立著,顯得很威風凜凜。船尾也翹出水面,插著芳草,名曰"鳳尾"。
苗族的划龍舟
划龍舟由鼓頭、鑼手和手手組成。鼓頭是龍舟上的指揮,是全寨推選出來最有威望的人。一個十來風的孩子擔任打鑼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裡剽悍青年擔任。比賽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寬,約一米五長的扁擔形木槳。身披蓑衣,頭載斗笠,以示祈雨。
划龍舟比賽場面十分激烈,是一項賽體力、比技術、比智慧、練勇敢、保團結的體育活動,是苗族民間體育活動中較為引人矚目的一類,同時也深得各族人民的表睞。龍船節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朴的信仰,同時,追敘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再現了當時苗族人民的智慧與力量的勇敢意識和團結歷進的精神。
龍船節與端午節
與苗族的龍船節類似的是漢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時間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節日裡同樣也會舉行聲勢浩大的划龍舟比賽,也就是龍舟競渡。
關於清水江
清水江為沅水流域幹流的上遊河段,以水之清純而聞名,流經貴州黔東南全境。源自貴州錦屏縣茅坪鎮下的楊渡角流入天柱縣境,經天柱的坌處、竹林、遠口、白市、江東、瓮洞六鄉鎮,沿岸瀕江的村寨50餘個,流經河段77公里,沿河接納三門溪、鑒江河、圭大溪、汶溪河、江東溪、瓦窯江、瓮瓦溪等諸條溪河,然後浩浩東下,於瓮洞鎮的下金紫村流入湖南,稱沅江,注入洞庭湖。清水江兩岸,群峰疊翠,風光旖旎,江水清澈,急緩有致,從宰貢下至清浪,就是著名的清浪灘。清水江中盛產鯉魚、鮎魚、青魚、馬口魚等多種魚類,尤以長吻鮑最為著名。兩岸居住著苗族、侗族少數民族同胞。這裡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是優質杉木的生產地。所產杉木頎長挺直,質地緊密,富有彈性,含脂量高,不易腐爛,用途廣泛,為優等建築材料。
民間傳說
關於苗家龍船節的由來,在黔東南流傳著兩個民間傳說。有一傳說,說代天降雨的龍王有一次行錯了雨步,下雨時間違反天意。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龍王劈成數段拋入江中。從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龍船沿清水江劃渡,象徵被雷公劈死的龍王復活了,又按常規降雨人間。這是一種賽龍舟求雨的古老風俗。另有一傳說,說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魚,兒子被龍王抓去當了枕頭,父親一怒之下放火燒龍宮,將龍砍成幾段,浮屍江中。大家檢龍肉分吃。但吃了肉後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晝黑夜。有一天,一位婦女帶小孩到江邊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並不停地念著模仿擊鼓的“咚咚”聲,不久天就亮了。以後,這條江附近的苗民都過龍船節,敲著鼓點子賽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