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莊六連碓
六連碓位於芳莊鄉東源村,是一種利用水力鏇動的碾米設備,也是一種造紙作坊。芳莊“六連碓”主要用來將水竹搗碎成紙絨,是古代造紙術中重要的工序。芳莊“六連碓”分布於東源村三十二溪上,碓平均間距約10米,每座水碓平均5米見方,用石砌成,規模較大。依山勢而建的水碓房、撈紙房和淹竹糟,與古民宅融為一體,構成一組組獨特的家庭手工古法紙作坊群。
芳莊“六連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造紙作坊,傳統工藝最為傳統,與2000多年前我國的古造紙術緊密相連。公元105年左右,東漢人蔡倫根據西漢時代造紙方法的雛形,採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原材料和新的製作工藝,生產出可以書寫的紙。芳莊屏紙在工藝上同古法造紙術一脈相承。首先將竹斬成1米許長,再劈(或砸)成指頭粗的小條,紮成捆,這道工序稱為切竹。切好的竹條放進石灰里壓上石塊浸泡,時間為3―5個月,後撈出,曬乾,再用清水浸洗一個月,再曬乾。這道工序稱為淹竹。再將水竹放進水碓坑裡搗成黃色的紙絨,這道工序稱為搗刷。將搗刷後的紙絨溶進水裡,攪拌均勻,再用板細竹絲編成的簾在漿池中輕輕一盪,濾掉水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這道工序稱撈紙。撈上來的紙還得經過切紙牆工序,最後曬乾即可。
東源村民一直以來以造紙為生,目前有80%的村民從事此業,紙農近千人。屏紙用作鞭炮的包裝和冥紙,主要銷往福建、安徽、江西等地。
溫州造紙歷史悠久,而“六連碓”是芳莊山區屏紙生成的典型所在。屏紙的生產工藝與明宋應星撰的《天工開物》上記載吻合,甚至更為古老。數百年來由於芳莊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意外地完整地保存了明代的造紙工藝,實可珍貴。
芳莊水碓及古造紙術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通過古老的造紙工藝和其社會背景,可對浙南山區的資源、社會演變過程、生態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民俗、多神崇拜的起因、南方古老文化傳播史等學科進行研究。
旅遊區域及進出條件:“六連碓”位於芳莊鄉東源村,距瑞安市區40公里。甌湖公路從該村經過,北可至溫州甌海,南連線瑞湖公路,可至瑞安,交通較為便利。它的西南有金雞山旅遊區、南有龍井風景區、東有臥龍峽風景區,區位資源條件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