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紋金執壺

花鳥紋金執壺

花鳥紋金執壺是唐代文物,現收藏於鹹陽博物館內。

名 稱: 花鳥紋金執壺
製造年代:
材 料:
規 格: 高21.3厘米,口徑6.6厘米,腹徑12厘米,重796克
收 藏 地: 鹹陽博物館
介 紹
金壺直口,溜肩,腹部下收,矮圈足,上有蓋,蓋面微隆,頂有蓮苞形鈕,蓋沿下折,可與壺口扣合,肩部一側有管狀流,另一側為壺柄,柄上鉚接一臥龜,頭上有圓孔,內穿一鏈與蓋鈕相連。蓋面飾覆蓮紋,折沿飾一周水波紋。頸部飾卷草紋,壺口及頸、肩交接處各飾一周蓮瓣紋。壺腹飾兩周聯珠紋,將壺身份作三層,第一層為合抱式纏枝蓮花,第二層飾四組鴛鴦,兩兩相對,空隙填以卷草紋,第三層上部為卷草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下部為三層仰蓮紋,相互交錯排列。壺嘴飾覆蓮紋及卷草紋,壺柄外側飾方格紋。除壺柄及壺體下部仰蓮紋外通體飾魚子紋地。此件金壺採用“滿地裝”手法,紋樣遍布器身,就連壺嘴和壺柄都滿飾紋樣,極為精美華麗,紋飾豐富,分層布置,有條不紊。
鴛鴦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含義,因其習性忠貞,故常用來比喻男女兩情相悅,恩愛纏綿。在唐代,鴛鴦是常見的裝飾題材。
此種形式的執壺多出現在中唐以後,其造型特點與前期的胡瓶有較大不同,將口沿處的槽形流改作從肩部伸出的管狀流;頸肩分段明顯,圈足也較低矮,顯得中國味十足,但是,從中也似乎能夠捕捉到胡瓶的些許影響,如壺柄上的臥龜裝飾,和胡瓶上之圓雕頭像,就位置與功能來說極為相似(西亞胡瓶在柄部有一圓球,其作用是拴系瓶蓋,當胡瓶傳入中亞地區後,逐漸將瓶蓋省略,柄上的圓球也演化為裝飾性的頭像),只是以中國化的龜代替了胡人的形象。唐代金質壺類容器數量不多,此件執壺為其中形體較大者之一,極為珍貴。
雄厚的經濟實力是文物市場繁榮活躍、價格上揚的物質條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經濟大國以及香港台灣等經濟繁榮地區都是如此,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文物的收藏和投資有著很好的前景。
金銀材料製成的藏品,雖處於巨觀的靜止狀態,但它們本身卻無時無刻不發生著微觀的運動,而非真正的靜止,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這種微觀運動不僅可使藏品的外觀產生變化,也會影響藏品的質量,甚至導致損壞,因此熟知金銀器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就顯得異常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