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魚村

花魚村

花魚村隸屬於雲南省會澤縣新街回族鄉,地處新街回族鄉北邊,距新街鄉政府所在地9公里,東鄰聯合鄉,南鄰垴包,西鄰爐墩,北鄰箐口塘。轄12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3.69 平方公里,海拔2280 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花魚村 花魚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89.5 畝(其中:田0 畝,地 1989.5 畝),人均耕地 0.68 畝,主要種植 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1845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 畝,主要種植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 畝,其中養殖面積 0 畝;草地 95.5 畝;荒山荒地 0 畝,其他面積 0 畝。有 等資源。

基礎設施

花魚村 花魚村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5通 是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472 戶通自來水,有 0 戶飲用井水,有 19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有630 戶通電,有 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247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4%和36.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2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20 戶(分別占總數的17.9%和17.9%)。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 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9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9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4 輛,,機車 34 輛。

全村有 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17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9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594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71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370.5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46 萬元,占總收入的39.4%;畜牧業收入 210.4 萬元,占總收入的56.8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552 頭,肉牛 1288 頭,肉羊 315 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14.1 萬元,占總收入的26%;工資性收入 170 萬元,占總收入的31.6%。農民人均純收入 1156 元,農民收入以 畜牧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7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703 人(占勞動力的 %),在省內務工 1678 人,到省外務工 25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102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7.5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畜牧業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 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741 戶,共鄉村人口 3278 人,其中男性 1730 人,女性 1548 人。其中農業人口 3278 人,勞動力 1495 人。該村以回族為主(是回、漢族混居地),其中 回族 873 人,漢族1405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0 人,占人口總數的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740 人,參合率89%;享受低保 109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 3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9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32 戶,占農戶總數的4.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7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2 人,在校學生701人,距離鄉鎮中學9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01 人,其中小學生383 人,中學生318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601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085 畝,有固定資產 54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a (自行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3 個,下設 10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8 人,少數民族黨員 30 人,其中男黨員 6 人、女黨員 6 人。

村委會下設 12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3 個,共有團員 47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受地理環境的限制,氣候冷涼,人均耕地面積少,種植業品種單一;2、農民科技意識差,採用傳統種植;3、沒有特色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農民掌握市場信息不靈通,難得得到實惠;4、基礎設施差,農田灌溉未得到解決,部分小組冷浸還比較嚴重;5、畜牧業小區建設規模小,分散養殖多,不利於發展,需要大規模,缺乏資金;6、民眾文化素質低,科技明白少。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我村民族團結、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本村實際,進一步調優種植業,在科技種植養殖方面加大培訓力度,努力提高玉米單產量,提升牛產品等的附加值,推廣大棚蔬菜種植,強化動物品種改良,完善動物防疫,建立健全外出務工人員管理及保障體系,逐步由季節性向長期性輸出轉變,由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發展種植業面積2085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663頭,牛1527頭,羊492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81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156元增加到1473.8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