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花鈸大鼓
花鈸大鼓是一種以鼓鈸為道具和伴奏樂器的傳統民間舞蹈。花鈸大鼓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宣武、豐臺、海淀、朝陽、門頭溝、昌平、通州、大興、平谷、懷柔等區縣;有稱其為...
舞蹈簡介 各地特徵 -
花鈸舞
花鈸舞是在戰鼓的基礎上,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運用舞蹈語言,使花鈸隊形千變萬化,從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一種廣場藝術。
歷史 發展 -
白佛花鈸
白佛花鈸,石家莊郊區的花會之秀,多少年來享譽百里。這支花鈸藝術的形成,追蹤溯源還應從東垣大鼓談起。
簡介 歷史 近況 -
大鈸
大鈸,圓形(中間突起),銅製。兩面為一付,每面直徑約一尺。大鈸無固定音高,用一線記譜。大鈸聲音宏亮,多用於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
鈸的簡介 永昌大鈸 -
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後牛坊村花鈸大鼓原名為“雷音聖會,子弟花鈸”,百姓俗稱“大鼓會”,屬花鈸中的“文鈸”。據傳,花鈸大鼓是清乾隆年間由一位山西洪洞縣逃荒到後牛坊的老人傳授給...
基本信息 概述 表演形式 主要道具 -
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花鈸大鼓是後牛坊村的花會之一。此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在北京、河北、遼寧等地均有流傳。在昌平區現存的61檔二十多種花會中,“花鈸大鼓”可算是一支艷麗的奇葩...
起源 現狀 -
小鈸
小鈸,又名小鑔。壯、苗、瑤、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壯語稱斜埃。流行於全國各地。 響銅製,缽形,鈸體較小而厚,鈸面直徑12厘...
歷史簡介 樂器結構 樂器使用 相關樂曲 鼓號隊中作用 -
南豐香鈸
江西曲種。早期是由民間藝人借鑑當地朝山拜廟的香客所唱的“謁仙”形式發展而成,多在逢年過節或大戶人家婚壽喜慶時,手持銅鈸,挨門串戶,演唱彩詞。後逐漸演唱時...
起源 簡介 影響 -
威風鈸
威風鑼鼓“威風鈸”(也叫“大鑔”),是“威風鑼鼓”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銅製圓形打擊樂器,形似圓盤,中間隆起的半圓體稱“碗”或“帽”,碗中心鑽孔,系...
-
永昌鈸舞
永昌鈸舞,保山彝族,分布於瓦房、瓦馬、瓦窯、楊柳及蒲縹、上江、丙麻等鄉寨。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擦大鈸屬彝族傳統舞蹈且帶有武術性質。彝語叫"大鈸聚自得"。...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