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身副麗魚, 屬鱸形目 (Perci-formes) 麗魚科 (Cichidae)魚類, 曾用學名Cichlasoma managuense, 別名淡水石斑、花老虎、美洲虎鯛、馬拉麗體魚、馬拉瓜麗體魚、 美麗羅非魚等。原產南美洲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的大西洋水系, 模式產地為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
形態特徵
體型為紡錘型,口上位。其軀幹兩側各有8條黑紋,垂直黑條紋中央有較黑的色素塊。胸鰭淡黃色,腹鰭、背鰭、臀鰭皆具有黑色條紋,尾鰭黑色條紋與身體垂直。除黑白條紋外,成魚體表略帶黃色,體色隨外界水環境及生殖期間起適應性變化。繁殖時,雄魚體色較黑,雌魚體色較淡,並帶有黃色,腹鰭胸位,尾鰭圓尾型,具生殖突。幼魚眼眶為紅色,成魚眼眶為銀黃色。鱗片為圓鱗,較大。側線鱗斷續。鱗式為:背鰭(D)XVIII-12,臀鰭(A)VII-10,腹鰭(V)I-5,胸鰭(P)1-4。
棲息環境
花身副麗魚屬於淡水魚類,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均在淡水中生長,也可在鹽度為10‰以下海水中生長。其適溫範圍在25-30℃間,當水溫下降至20℃時,攝食明顯減少,水溫下降至15℃時身體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間池水會降至15℃以下的地區不適合生長。
生活習性
本魚棲息溪流或湖泊,喜具有沙泥底質且具高度優養化的水質,肉食性,以其他魚類、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為食,具有侵略性。
花身副麗魚剛孵化的仔魚全長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運動,在水溫26~28℃間,孵化後第6天卵黃囊消失,仔魚游至中上水層,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黃消失後的魚苗,可投餵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遊動物,稍大後可投餵水蚯蚓,然後再以團狀的鰻飼料馴餌,經過1個月的培育,體長達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養成。在台灣地區,夏季期間放養體長約10厘米的魚苗下塘,經過6~8個月的養殖即可達到500克。其最大體重可達1200克。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名優水產養殖實驗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進體長約10厘米魚苗進行養殖試驗,1999年12月24日測定,最大個體為375克,平均體重216克;在生長速度上,雄魚的生長速度顯著大於雌魚,在混養方式上,混養量少(20尾/畝)的生長速度顯著大於混養量多(150尾/畝);經測定,混養量少的體重平均315克,混養量多的體重平均為175克,相差近1倍。
分布範圍
該魚原產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的大西洋水系,模式產地為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後作為觀賞魚和食用魚引入世界各地。本種於1988年引入台灣, 1996年經台灣引入大陸作為食用魚和觀賞魚飼養。截至2018年在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江西、台灣等地水域均有發現,岷江水系,長江部分支流並也有分布。該物種已被中國外來入侵物種資料庫收錄。
養殖方式
花身副麗魚一冬齡就可產卵。產卵習性與羅非魚一樣會在池塘底部挖許多產卵的巢穴。產卵一般在下午,產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衛受精卵。雄魚也會協同守衛,但隨著胚胎髮育,守衛行為愈來愈弱。卵為橢圓形,卵色呈黃暗綠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疊現象。體重140克的雌魚每次產卵約為3000~4000粒,在水溫26~29℃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出仔魚。
1.苗種培育
花身副麗魚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單池面積為 50~100m,水深1~1.5米。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乾,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並施足基肥培肥水質,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魚苗放養前,應先試水。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求整齊,大小一致。放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水平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100尾/m左右。魚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鐘。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壞水質,為此,應每3~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還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淨化水質和便於魚苗隱蔽、吃食。
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因其有大吃小的習性, 因此,要及時過篩分養。同一池的魚苗,力求規格一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
花身副麗魚為底層魚類,耐低氧,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可與羅非魚、鯽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鯽魚池塘中小雜魚,達到優質高效的效果。
2.日常管理
主要是巡塘,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 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和做好預防魚病工作。
3.成魚養殖
花身副麗魚養成可採取混養,在混養中可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養少量本魚,每畝水面混養本魚220~500尾左右,經半年時間養殖,體重平均可達300克以上,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500克左右。二是主養魚為本魚,混養種類有羅非魚、草魚、鯽魚等,每畝水面放養本魚1500~2000 尾,混養魚300尾,飼養期間投餵人工配合飼料,還可投餵鮮嫩牧草,當池中浮遊動物不足時,需要適量追肥,以培育浮遊動物。經過半年養殖,花身副麗魚平均體重可達200克左右,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250克以上。
4.食物投餵
花身副麗魚仔魚下池時,以浮遊動物為食,隨著魚苗生長,攝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遊動物逐漸減少。這時,可通過追肥培育浮遊動物,可增餵豆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達3厘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餵魚糜於食台上馴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拌魚糜投喂,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5%~40%,動物性蛋白應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餌料係數能達到0.8~1.2之間。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種群現狀
花身副麗魚原本分布於熱帶南美洲地區,後來因人為引種擴散到世界多個國家,成為引種入侵物種。該魚已入侵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江西、台灣)、古巴、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墨西哥、巴拿馬、美國 (佛羅里達、路易斯安娜、夏威夷) 、波多黎各、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曾在美國猶他州的溫泉中建立種群但被人為捕殺。
在菲律賓Taal湖的研究發現, 花身副麗魚占所有漁獲中的第4位, 已經成為當地漁民的主要食物和收入來源, 但價格遠遠低於土著魚類。同一地點研究顯示該種雌魚的平均產卵量為3 158個, 為完全肉食性的魚類, 食物中56.4%為其他魚類, 對土著魚類產生嚴重危害。本研究對2隻成魚的解剖發現,胃腸內均有鯉科魚類的鱗片殘存。將體長58 mm的馬那瓜麗體魚飼養在30 cm×20 cm×28 cm的魚缸中, 先後放入體型相近的紅鰭原鮊、叉尾鬥魚 (Macropodus opercularis) 等土著魚類, 過一夜後均被其攻擊致死;對攀鱸 (Anabas testudineus) 會不斷騷擾令其無法正常進食。
外來魚類的入侵, 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經濟也遭受巨大損失。比如在海南萬泉河流域, 據訪問調查, 目前除了有部分非法放生者放生該魚外, 當地漁業部門每年也會組織放流經濟魚類, 但並非土著魚種而是以四大家魚、羅非魚等外來魚種為主, 花身副麗魚也混雜其中,這些應引起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禁止人為放生外來有害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