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河北 · 廊坊 · 大廠回族自治縣
文化遺產名稱: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遺產編號:1—8—6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
遺產級別: 省
技藝介紹
大廠回族自治縣隸屬河北省廊坊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大廠花絲鑲嵌工藝的誕生、傳承和發展。
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可上溯到漢代,從趙家溝古墓群出土的裝飾盒等文物中,花絲鑲嵌工藝已初露端倪。明代波斯人隨永樂皇帝北遷,定居大廠,帶來了傳統的波斯圖案和手工技藝,與當地的花絲鑲嵌技術相結合,將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提高到一個全新水平。明清兩代大廠花絲鑲嵌被指定為專供品。現代最具影響的蒙鏨石鑲大師馬作文老先生(已故),因攜弟子製作了“布達拉宮模型”、“十二世班禪金印”等產品而名聲遠揚。
花絲鑲嵌為我國特種工藝之一,即將金、銀、銅拉成絲,運用各種技法製成各種首飾、器物等裝飾品。絲,在商代青銅鑄造時代已出現凹凸"絲"狀紋飾。在漢代已出現成形的金絲編(漢代"金縷玉衣"),並有非常細緻、精巧和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嵌,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琉璃嵌和玉石嵌,到了北齊已經相當精美和完善。飾品金光騰耀,絲嵌斑斕,精巧獨致。花絲鑲嵌工藝在唐代為高度發展階段,工藝已達到相當嫻熟程度,可謂出神入化。到了清代工藝得到進一步改進和發展。
大廠花絲鑲嵌是傳統純手工藝製品,工藝流程極其複雜,需要經過設計、下料、制胎、描圖、劃線、做絲、粘絲、焊絲、鏹活、洗活、選石、粘嵌、組合、鍍金、鍍銀等多道工序。由於是手工製作,質材高級,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專人操作,匠師把關,一件產品要耗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完成。
大廠花絲鑲嵌造型逼真,圖案繁複,製作精良,技術含量極高。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學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獨特的手工工藝和造型特徵,在中國工藝美術界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多為父子獨傳,後增加了師徒傳承方式。目前,第一代傳人已去世,第二代傳人僅有10人,均為30年以上藝齡。由於近年來國內、國際傳統工藝品市場萎縮,多家花絲工藝廠倒閉,導致技術人員對傳統工藝失去信心和熱情。第三代傳人更是寥若晨星,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面臨失傳和斷代的危險,發掘、搶救、保護花絲鑲嵌工藝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