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狀
花生鏽病在各個生育階段都可發生,但以結莢期以後發生嚴重。主要侵染花生葉片,亦可為害葉柄、托葉、莖稈、果柄和莢果。葉片染病初在葉片正面或背面出現針尖大小淡黃色病斑,後擴大為淡紅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紅褐色粉末狀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葉片先發病,漸向上擴展。葉上密生夏孢子堆後,很快變黃乾枯,似火燒狀。葉柄、托葉、莖、果柄和果殼染病夏孢子堆與葉上相似,托葉上的夏孢子堆稍大;葉柄、莖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橢圓形,長1~2mm,但夏孢子數量較少。
病株較矮小,形成發病中心,提早落葉枯死。收穫時果柄易斷、落莢。
形態特徵
Puccinia arachidis Speg.稱落花生柄鏽菌,屬擔子菌亞門柄鏽菌屬。我國花生上未見冬孢子世代。故我國廣東暫定名為花生夏孢鏽菌Uredo arachidis Speg.N.,夏孢子近圓形,大小22~34×22~27(µm),橙黃色,表面具小刺,孢子中軸兩側各有一發芽孔。
浸染途徑:該病在廣東、海南等四季種植花生地區輾轉危害,在自生苗上越冬,翌春危害春花生。北方花生鏽病初侵染來源尚不清楚。夏孢子借風雨傳播形成再侵染。夏孢子萌發溫度11~33℃,最適25~28℃,20~30℃病害潛育期6~15天。春花生早播病輕,秋花生早播則病重。施氮過多,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排水條件差,發病重。水田花生較旱田病重。高溫、高濕、溫差大利於病害蔓延。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溫差大易發病
5害蟲危害多,病菌從傷口侵入易發病。
6土壤疏鬆、腐殖質多的田塊易發病。
7播種早、管理粗放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和農作物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 、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播種後用藥土覆蓋,易發病地區,在幼苗封行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9、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13、選種抗(耐)病品種,如粵油22、粵油551、汕油3號、恩花1號、紅梅早、戰鬥2號、中花17等。
化學防治
(一)種子滅菌: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二)發病初期噴施:
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4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
40%三唑酮·多膠懸劑1000倍液
50%膠體硫150倍液
4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1 000倍液
95%敵銹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25%阿米西達嘧菌脂懸浮劑1000~1200倍液;
1:2:200倍式波爾多液
15%三唑醇(羥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噴藥時加入0.2%展著劑(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第一次噴藥適期為病株率50%,病葉率5%,病情指數小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