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起源
據史書記載,木蘭,本姓魏,公元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今北京市西南),殺掠吏民。5月周武帝宇文邕率五路大軍北征。木蘭因父年邁,弟年幼,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因周武帝乃鮮卑族,故《木蘭詩》雲“可汗大點兵”。公元581年2月周靜帝遜位於隋,木蘭又在隋從軍九年多。故《木蘭詩》中雲“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蘭屢立戰功,隋文帝楊堅欲封為尚書郎。但木蘭堅辭不受,凱旋歸故里。女扮男裝之事聞達皇上,皇上非常愛慕,欲選進宮中,木蘭抗旨自殺。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並在木蘭故里營郭北修墓建祠。元泰和年間,又重建大殿、獻殿各三間,創塑神像、侍人有七。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湯德等人捐資2500貫,又大修木蘭祠殿五節,山門、大殿、獻殿、東西配房百餘間。山門內兩旁塑有兩匹戰馬,大殿內塑木蘭戎裝塑像,後樓塑有木蘭少女像和全家像,還有娃娃殿等,並立侯友造所撰《孝烈將軍祠像辨證記》石碑一通。清嘉慶11年(1806年)春,由杜家集王公信募捐,再次大修,立《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石碑一通。
經歷代翻修,至四十年代初,殿房已增至200餘間,占地10餘畝,另有祠地400餘畝。4月8日為木蘭生日,四方民眾雲集,焚香祭拜,形成盛大的廟會。1944年7月國民黨軍田中田以共軍在祠內藏身為名,放火燒祠,毀房百餘間,40餘通石碑僅剩下元、清兩通。現木蘭祠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修復中。
建築風格
花木蘭祠,是紀念巾幗英雄花木蘭而興建的,該祠位於河南省虞城縣營廓鎮,距虞城縣城30公里,京九鐵路木蘭站2.5公里。面積約7200平方米,建築物百餘間。祠院內外有唐槐翠柏,蒼勁古雅,大門兩側,各塑一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木蘭女裝坐像,獻殿內塑有戌裝像,後樓塑有木蘭金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水碑60餘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在祠前興辦古會,祭祀花木蘭,熱鬧非凡。
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虞城縣委、縣政府召捐重資重修了木蘭祠殿、木蘭像和陵園等,並舉辦了首屆“中國虞城木蘭文化節”,全國各地十餘萬人參加了慶祝活動。
現狀
經旅遊業專家規劃,現花木蘭祠景區有木蘭祠、木蘭故居、木蘭園、木蘭陵園、木蘭武術學校、木蘭舞蹈學校、木蘭文化展覽館、木蘭事跡博物館等。木蘭祠景區已列入《中國名勝大辭典》、《京九沿線旅遊名勝大辭典》。特別是美國迪斯尼公司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播映後,國內外掀起了木蘭熱,國際國內遊客到此旅遊者絡繹不絕。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2007年5月,虞城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 ,並批准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26日,舉辦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 《花木蘭》劇組前往木蘭祠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