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七里寺花兒會

花兒·七里寺花兒會

七里寺峽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南古鄯鎮境內的小積石山麓。在這裡舉行的花兒會至少已有百年歷史。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八方民眾盛裝舉傘結伴而來,六七萬人云集峽谷,通宵達旦對唱花兒。

信息

花兒·七里寺花兒會國家級Ⅱ—20
花兒·七里寺花兒會花兒·七里寺花兒會

簡述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七里寺花兒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里寺峽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南古鄯鎮境內的小積石山麓。在這裡舉行的花兒會至少已有百年歷史。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八方群眾盛裝舉傘結伴而來,六七萬人云集峽谷,通宵達旦對唱花兒。

花兒·七里寺花兒會花兒·七里寺花兒會

七里寺花兒會是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文化盛會,演唱者均為民間歌手。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無任何樂器伴奏;演唱內容多為情歌。演唱者一般一手輕捂耳朵,根據內容需要用不同的“令”來演唱,所唱曲令達四十餘種,代表曲目有《古鄯令》、《馬營令》、《二梅花令》等。七里寺花兒會由於其濃厚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峽內藥泉的吸引力,在西北地區頗負盛名。
七里寺花兒會上歌手眾多,除了著名“花兒”歌手到會,周邊地區會唱花兒者也常常到場助興,有許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時或其他“花兒會”上很難聽到。
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站獲悉,七里寺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以南古鄯鎮境內的小積石山,距縣城40餘公里,離古鄯鎮11公里,海拔3200米。
七里寺峽風景十分秀麗,遍地花草,恰似五彩地毯。峽左山喇嘛林棵,滿山樹木籠罩,鬱鬱蔥蔥;右山則青石突兀,峻峭無比,山坡上灌木叢生,猶如一片綠色的掛簾。石峽分為南北兩岔,兩股溪水自半山腰傾瀉而下,奔騰咆哮、清澈見底。兩峽正中是一座圓椎形的翠峰,秀麗挺拔,端莊可愛,宛若神話中的仙女。
七里寺峽因其噴涌于山岩下的藥水泉而聲名遠播,泉水水質透明清澈,麻辣爽口,富含40多種為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化學成分,飲之愈胃疾。如吐酸、食少、食滯、貧血等疾患,尤以慢性胃腸炎療效最佳。秀麗的風景,神奇的藥泉,構成了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據文獻《願薄》記載,七里寺峽藥水泉“流源於隋唐時期,因牛飲泉而發現。”民國初年《甘肅省西寧府碾伯縣地理調查表》說:“慈利寺(即今七里寺)內有藥王廟一宇,藥水泉一眼,每年六月六,民間相沿舊習,約會前往,雲飲此水,可保無災,動輒成群,不下數千”。顧執中《到青海去》(33年)寫道:“慈利寺建於光緒三十二年,主持者為旦巴高僧,有僧四人,地二十畝,房九間。時有所聞,如正月十五日,七里寺之跳神;六月六日,藥水泉之賽會”。這裡所說的“賽會”,就是賽歌之意,即七里寺獨有的“花兒會”。但據民間傳說,七里寺“花兒會”已有三、四百年的時間了。
..

七里寺峽周圍沒有人家,環境幽靜優美,為以情歌為主要內容的民間“花兒”演唱會提供了最佳場所,尤其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有六七萬各民族民眾盛裝舉傘,雲集峽谷,通宵達旦對唱“花兒”,熱鬧非凡。一對對青年男女,在林蔭處,含情脈脈,傾吐愛慕;鄉間山村的民歌手們,亮出那金玲般的歌喉,盡情地歌唱生活,歌唱愛情,歌唱大自然。不遠處,一對“花兒”歌手早已做好準備,待前者唱罷,立即應聲而唱,對唱者有兩男或兩女,但一男一女者居多,也最為吸引人。一曲對唱罷,聽眾轟然叫好,兩人又繼續對唱,直至對唱盡歡而散,整個峽谷中“花兒”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七里寺花兒會”上“花兒”歌手眾多,曲令繁多,達40餘種,除了著名“花兒”歌手到會助興外,周邊地區會唱“花兒”者必到場演唱,周圍民眾中十有八九都能唱幾首“花兒”者,有許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時或其它“花兒會”上是很難聽到。所以六月初六,七里寺峽變成了“花兒”的海洋。
“七里寺花兒會”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參與的大型歌節。主要的民族有漢、回、藏、土族。屆明各民族民眾聚集一處,載歌載舞,其樂融融,充分展示著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團結友好的良好風貌。花兒會於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在七里寺峽谷中舉行,是民間自發形成的文化活動。這一天,青、甘、寧、蜀等地六、七萬民眾盛裝舉傘結伴前來,峽谷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花兒聲此起彼伏,歡樂聲響徹峽谷,久久迴蕩。尤其花兒會上演唱的作品由於其豐富的內容和口頭傳唱,原始地記錄了周邊地區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對研究當地和河湟地區民眾生活史、思想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因此,為了保護傳承這種原始的非物質文化,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七里寺花兒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6月,七里寺花兒會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此民間組織的七里寺花兒會將走上國家級、省級保護、傳承、發展的軌道。

六月六“花兒會”相約七里寺

七月,河湟谷地一片田園風光,在這迷人的季節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七里寺“花兒會”,將於7月19日(農曆六月初六)在古鄯鎮七里寺風景區舉行。
七里寺自然森林風景區位於民和縣城以南古鄯鎮境內的小積石山麓,距民和縣城五十多公里,景區白楊參天,溪流潺潺,山水融為一體。其中,景區內的大小藥水泉有11眼,富含有四十餘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化學成分,對腸胃病、心血管病、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具有顯著療效,常期飲用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祛病的功效。
..

每逢農曆六月初六,這裡就成了“花兒”的海洋,“花兒”高手以歌會友,以歌聲傳遞情感。這一天,人如海,歌如潮,遊客不僅能品嘗七里寺的泉水,領略七里寺迷人的美景,同時也能欣賞到各路“花兒”高手的精彩表演。每逢農曆五月“端陽”、“六月六”在七里寺舉行傳統的“花兒會”,該活動已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花兒會”自農曆六月五日始,就有不少遊人和歌手,衣著簇新並備以用物、食品趕到這裡。說到“六月六”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古老的年代,怪石嶙峋的棒槌山上住著一位神姑,誰家得病,常常去祈求神姑來保佑。有一年,一個窮苦人家的小伙患了不治之症,他的父母含淚把孩子送到棒槌山下,求救於神姑。神姑把兩碗神水賜給小伙。小伙一飲而盡,多年的沉疴瞬間痊癒。訊息傳到天庭,玉帝氣惱神姑凡心不改,把她壓在巍巍的棒槌山下。一天傍晚,小伙躺在床上,正在思念神姑,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飄然而至,對他說“孩子,神姑為了救你,被玉帝壓在棒槌山下,現在她那顆孤寂的心需要你去慰籍。”這天正是六月初三,小伙急忙跑到七里寺峽,到處呼喊和尋找神姑,當他正在攀登棒槌山時,忽然,山腳下一道金光閃過,神姑亭亭玉立地站在那兒,他來不及細想,“忽”地躍下山巔,落腳於離神姑不遠的地方,神姑哭著流下一地淚水,小伙正要問候神姑,神姑又不見了。小伙悲痛欲絕,望著棒槌山熱淚縱橫,他流下的淚水變成現在棒槌山兩邊的兩條溪流,匯集於峽口。於是,小伙放開歌喉,用動聽的花兒唱出了他心中的牽掛與思念。他唱了三天三夜,終於,他的真情感動了上蒼,玉帝赦免了對神姑的罪行,讓神姑到小伙的面前,從此,神姑和小伙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因此,“六月六”也是年輕人尋找另一半的好時機。喜歡放歌的遊客,自日暮唱起直到次日下午,以歌會友,用歌聲傳遞情感,更多的人是聆聽“花兒”,領略風光。這一日一夜,人如海,歌如潮。是莊戶人家尤其是年青人最舒心、快活的時辰。是集休閒娛樂、旅遊觀光、藥水療養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